[发明专利]一种对CPU利用率进行控制的方法及基站收发台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5673.5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8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健;龙洪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pu 利用率 进行 控制 方法 基站 收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对CPU利用率进行控制的方法及基站收发台。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通信系统所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丰富,业务量也越来越大,系统的负荷越来越重,系统CPU利用率也日趋饱和。目前的通信系统基本都没有对CPU利用率实施过载的措施,当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系统CPU利用率过载,严重时会使通信系统处于瘫痪。
影响通信系统CPU利用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用户数、数据流速率、数据包包长。
接入系统的用户数越多,系统设备的CPU利用率就越大,但是限制用户接入,可能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感受,且用户可能反复呼叫产生大量信令,反而加大系统工作量,并且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程度后,CPU利用率随用户数的增加变化不大。
业务中数据流的速率越大,系统处理的数据吞吐量越多,CPU利用率也就越大。
相同大小的数据量,包长越小,其需要消耗的系统资源和CPU利用率也就越大。
因此,传输速率大并且包长小的业务数据流对CPU利用率的影响较大。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保证系统能够可靠稳定运行,需要对通信系统的CPU利用率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CPU利用率进行控制的方法及基站收发台,提高对CPU利用率的控制能力,有效防止CPU过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CPU利用率进行控制的方法,包括:根据设备的CPU当前利用率调整所述设备当前维持的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值,从而调整所述CPU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设置以下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利用率过载区间,利用率保持区间,利用率安全区间;判断所述CPU当前利用率位于利用率过载区间时,降低所述业务的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值;判断所述CPU当前利用率位于利用率保持区间时,维持所述业务的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值;判断所述CPU当前利用率位于利用率安全区间时,提高所述业务的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值。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计算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各业务的CPU负荷指标,沿各CPU负荷指标的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前一个或多个CPU负荷指标对应的业务进行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计算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一业务的CPU负荷指标的方法包括:根据此业务在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的业务流速率以及表示业务在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的统计包长信息的包长因子以及前一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此业务的CPU负荷指标计算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此业务的CPU负荷指标。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计算一业务的包长因子的方法包括:在当前CPU利用率检测时间间隔内分析此业务中各下行数据包的包长,统计位于不同包长区间的下行数据包的个数,每个包长区间对应于一权值,相应的包长值越小的包长区间对应的权值越大,根据各包长区间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的个数以及权值计算出此业务的包长因子。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根据各包长区间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的个数以及权值计算出此业务的包长因子的方法包括:计算各包长区间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的个数与相应权值的乘积之和,以及各包长区间对应的下行数据包的个数之和,将两个和值的商作为此业务的包长因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对CPU利用率进行控制的基站收发台,包括CPU利用率控制模块;所述CPU利用率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设备的CPU当前利用率调整所述设备当前维持的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最高下行数据速率额度值,从而调整所述CPU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上述基站收发台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56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