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6838.0 | 申请日: | 201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5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徐齐越;范新;曾飞雄;王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水蓄冷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供应高峰不足而低谷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现代城市的用电状况是,进入夏季电力负荷急剧增长,这是由于大量空调系统的运行占用了大量负荷。供电公司为了调节用电,在很多地区已经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电力部门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削峰填谷。蓄冷空调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冷源形式,利用夜间电网低谷电蓄冷,在电网峰电时融冰供冷,移峰填谷,可以有效解决空调用电对电网负荷的冲击。同时蓄冷技术有利于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还有助于调节送风温差,是一举多得的节能好举措。
现有技术中,利用水的显热进行冷量储存的分层式水蓄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国内有了许多实际运行的工程。例如中国专利号为200710028741.0的“直接供冷水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中国专利号为200520106645.X的“直接蓄冷间接放冷的水蓄冷系统”等,都是涉及水蓄冷的新技术。水蓄冷系统由于设计思路简单,可使用常规冷机,可利用消防水池,初投资较低,可用于现有常规空调系统的扩容或改造,故目前水蓄冷系统应用广泛。
目前,水蓄冷系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冷机和蓄冷槽都在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二次侧是冷冻水循环系统。它是通过板式换热器与二次用户侧隔开,一次侧是开式系统,二次侧是闭式系统,其优点是整个系统压力较小,安全稳定;缺点是板式换热器面积大,投资高,而且冷机直供时,需要通过板换,有传热损失,所以冷机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系统的经济性比较差。第二种水蓄冷系统是目前工程应用较多的一种系统,它是所谓半开半闭式的系统。冷机和蓄冷槽用电动阀门与二次侧隔开。当冷机直供时在二次用户侧、冷机蓄冷时在一次侧,蓄冷水槽通过板式换热器与二次用户侧交换冷量进行放冷。其优点是冷机直供时和蓄冷时没有板换损失,效率高;但是由于冷机是用阀门把二次侧和一次侧隔开的,工况的改变完全靠阀门转换,所以部分工况转换时阀门的一端是开式系统(蓄冷槽侧)、另一端是闭式系统,这两侧会有压力差,而且楼越高,压差越大,非常容易造成阀门内漏和电动执行机构损坏,严重的时候空调系统的水会全部泄到机房里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它采用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使制冷机既可以直供末端系统,又可以通过板式换热器来蓄冷,既避免了压差问题,又解决了制冷机直供时换热损失的问题,非常安全和稳定。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三种方式实现:
方案一:主机在蓄冷水槽下游的串联系统
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它包括开式的蓄放冷回路和闭式的循环冷冻水回路。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蓄放冷回路由蓄冷水槽、电动开关阀一、电动开关阀二、电动开关阀三、电动开关阀四、蓄放冷水泵和板式换热器的冷槽侧管路组成。蓄冷水槽中的上布水器分别与电动开关阀一和电动开关阀二相连接,蓄冷水槽中的下布水器分别与电动开关阀三和电动开关阀四相连接。电动开关阀二和电动开关阀四的另一侧管路相接并与蓄放冷水泵的入口相连,蓄放冷水泵的出口与板式换热器的冷槽侧管路入口相连,电动开关阀一和电动开关阀三的另一侧管路相接并与板式换热器的冷槽侧管路出口相连。所述循环冷冻水回路由板式换热器的冷机侧管路、电动开关阀五、电动开关阀七、电动开关阀八、电动开关阀九、电动调节阀、制冷机和循环冷冻水变频泵组成。板式换热器的冷机侧管路出水口依次经电动开关阀五、循环冷冻水变频泵、制冷机、电动开关阀七和电动开关阀八连接到板式换热器的冷机侧管路进水口。循环冷冻水变频泵的进口另经电动调节阀连接到电动开关阀七和电动开关阀八的接点,制冷机的蒸发器出口另连接用户侧供水,用户侧回水经电动开关阀九连接到板式换热器的冷机侧管路进水口。
方案2:主机在蓄冷水槽上游的串联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68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扫描装置及扫描光线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动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