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6890.6 | 申请日: | 201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4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曲久辉;刘锐平;刘会娟;兰华春;田川;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52;C02F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界面 吸附 作用 去除 水中 天然 有机物 凝聚 方法 | ||
1.一种强化异相凝聚过程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规混凝工艺中引入原位反应生成的In situ MnO2和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作为絮凝晶核,增大颗粒物浓度,进而改善絮凝效果并提高絮体的粒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晶核,其特征在于是指将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共同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原位反应生成而得的极细小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反应生成的In situ MnO2,其特征在于是由高锰酸钾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与水中还原性物质反应后原位析出的水合二氧化锰极细小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其特征在于是指由铁盐絮凝剂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原位水解析出的氢氧化铁(In situ Fe(OH)3)极细小颗粒,或由铝盐絮凝剂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原位水解析出的氢氧化铝(In situ Al(OH)3)极细小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4所述的絮凝剂,其特征在于絮凝剂种类的选择与水厂使用的絮凝剂种类有关:当水厂使用铝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铁盐;当水厂使用铁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铝盐。
6.根据权利要求4和5所述的絮凝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铁盐可选自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聚合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硝酸铁等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盐;所述的铝盐可选自硫酸铝、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硝酸铝、聚合硝酸铝、明矾等溶液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其特征在于是高锰酸钾与根据权利要求5确定的絮凝剂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而得,且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摩尔比为5∶1~1∶10。
8.根据权利要求1、2和7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其特征在于投加点可以是一级泵站取水口,或一级泵站出水管至水厂混合单元之前的任意一个可投加液体药剂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2、7和8所述的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混合溶液,其特征在于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算,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高锰酸钾的浓度在0.2~5mg/L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In situ MnO2与Insitu Fe(OH)3组成的絮凝晶核,或由In situ MnO2与In situ Fe(OH)3组成的絮凝晶核,在絮凝单元中强化异相凝聚过程形成大颗粒絮体后,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689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