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芳烃聚酯改性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2312.3 | 申请日: | 201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2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心强;董建国;许凤华;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大聚氨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28 | 分类号: | C08G65/28;C08G63/672;C08G63/91;C08G63/12;C08G63/181;C08G18/48;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015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烃 聚酯 改性 多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步骤:在无氧条件和氮气保护下,在胺类催化剂的作用下,以芳烃聚酯多元醇与官能度3~8的多羟基化合物为共起始剂,使碳原子数为2~4的环氧化合物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即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官能度为3~8的多羟基化合物为蔗糖、山梨醇、甘露醇和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碳原子数为2~4的环氧化合物为环氧丙烷、环氧乙烷或环氧氯丙烷;
所述的胺类催化剂为二甲胺和/或三甲胺;所述的胺类催化剂以水溶液的形式添加到反应体系中,所述胺类催化剂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50%,较佳的为38~4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原子数为2~4的环氧化合物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40~85%,较佳的为40~70%;所述共起始剂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5~60%,较佳的为30~60%;所述芳烃聚酯多元醇与所述的官能度为3~8的多羟基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1~2∶1,较佳的为1.3∶1~2∶1;所述的胺类催化剂水溶液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5~1.5%,较佳的为0.8~1.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环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5~120℃;所述开环聚合反应的反应时间以检测反应物消耗完为止,较佳的为5~6小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制备步骤为:在间歇式反应釜中加入芳烃聚酯多元醇,真空吸入官能度为3~8的多羟基化合物,用氮气置换2~3次,在负压下吸入胺类催化剂的水溶液,升温至105~120℃,使反应体系压力上升至0.25Mpa,分2~4批连续通入环氧化合物,在通入过程中保持反应体系压力不超过0.4Mpa,在2.5~3.5小时内通完,再在105~120℃下保温反应2.5小时,至反应体系压力为零或负压,控制温度在105℃抽真空除去未反应的环氧化合物,降温出料即可;其中,所述胺类催化剂水溶液为二甲胺水溶液。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烃聚酯多元醇用下述方法制得: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式I~式III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与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发生聚合反应;
式I 式II 式III
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为钛酸四异丁酯、钛酸四丁酯或二丁基氧化锡,R1~R14独立的为H或C1~C3烷基;式I化合物较佳的为邻苯二甲酸酐,式II化合物较佳的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式III化合物较佳的为对苯二甲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为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和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与式I~式III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2.5∶1;所述催化剂的用量为式I~式III化合物以及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总质量的0.1~0.25‰。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80~220℃,较佳的为200~220℃;反应时间以检测反应物消耗完为止,较佳的为7~9小时。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烃聚酯多元醇由下述方法制得:将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加入间歇式反应釜中,边搅拌边升温,在搅拌下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加入钛酸四异丁酯,升温并控制在180~220℃,反应7~9小时;其中,所述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与邻苯二甲酸酐的摩尔比为1∶1~2.5∶1;所述钛酸四异丁酯的用量为官能度为1~3的多羟基化合物和邻苯二甲酸酐总质量的0.1~0.25‰。
10.一种由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改性聚醚多元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大聚氨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大聚氨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231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聚苯醚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釜串联式连续法生产聚氧化乙烯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