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2973.6 | 申请日: | 201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7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宪俊;朱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市丹溪药用生物开发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和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3 | 代理人: | 胡杰平 |
地址: | 322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富硒蛹 虫草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蛹虫草培养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蛹虫草又名北冬虫夏草,在生物分类学上与中华冬虫夏草同属真菌的子囊菌纲、虫草属。虫草素是在1950年从北虫草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3′-脱氧腺嘌呤核苷,它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如抑菌作用、抗肿瘤作用、抑制病毒作用,以及增强免疫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虫草素是蛹虫草重要的活性成分,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为冬虫夏草的数十倍,是获得虫草素的主要来源。蛹虫草具有抗疲劳、抗肿瘤、耐缺氧、增强免疫力、增强性功能以及抑制人血小板的凝结等作用。蛹虫草作为野生虫草的替代品,市场空间大。蛹虫草人工栽培投资少、效益高,生产周期短,一年四季均可培养,为此人们提出了如公告日:2007年11月14日,公告号:CN100348713C,专利号:200510034376.5“提高蛹虫草生产稳定性的方法”等技术方案。而硒是人体必须的限量元素,具有抗癌、保护心脏、抗肝坏死、防治近视和白内障、解毒、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和增强生殖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因而富硒真菌的开发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培养富硒蛹虫草则可提高蛹虫草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为此,人们又提出了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公开号:1284559,专利申请号:99111376“富硒及其微量元素虫草”、公开日:2006年11月15日,公开号:CN1861782A,专利申请号:20061004667.3“富硒虫草的人工培养方法及子实体的应用”培养富硒蛹虫草的技术方案,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硒都采用的是含硒肥营养液,而硒肥营养液都采用亚硒酸钠作为硒元素的来源,采用亚硒酸钠作为硒元素的来源虫草难以吸收,所以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出的虫草,硒的含量极其微少,难以提高虫草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用该方法培养的蛹虫草能大幅度提高蛹虫草子实体的硒含量,从而提高蛹虫草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上述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流程步骤:
(1)在PDA固体培养基进行菌种的活化,冰箱中保存的优良菌种,每两个月在PDA固体培养基上活化一次;
(2)、液体菌种的培养:经在PDA固体培养基进行活化的菌种,接种到发酵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其要点在于它还进行:
(3)、子实体富硒培养
a、子实体富硒培养基的配方如下:它由大米,硒酸盐,谷蛋白水解溶液组成;硒酸盐是硒酸钠、硒酸钾、硒酸铵中的一种;谷蛋白水解溶液系是富含蛋氨酸、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的麦类或稻米谷蛋白的酶解水溶液;按重量份数比:大米重量份数21~25份,硒酸盐加入谷蛋白水解溶液中形成的溶液重量份数32~37份;硒酸盐加入谷蛋白水解溶液中形成的溶液,其硒酸盐浓度为1~32mg/L,蛋白肽为5~10g/L;
b、子实体富硒培养方法:在上述配方的子实体富硒培养基内接入上述发酵液体培养基培养出的液体菌种,液体菌种的重量是子实体富硒培养基内所含大米重量的4~13%;培养时间40~50天;其中的发菌管理:菌丝培养温度控制在10~25℃,空气湿度60%~70%,完全黑暗条件培养;转色期管理:培养温度在18~26℃,每天光照时间10小时以上,光照强度保持在100~200Lx,同时进行连续变温刺激,昼夜温差在10~20℃之间;子实体生长阶段管理:料面上出现菌蕾后,温度适当降低,控制在19~23℃,空气湿度80%~90%,光照强度保持在100~200Lx,促进子实体形成,且生长强壮、色泽鲜艳;采收:当子实体高度达到5-8cm,约50%子实体顶端膨大即可采收烘干。
上述的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其方法之一是PDA固体培养基配方如下:它由土豆、葡萄糖、KH2PO4、琼脂、水组成,按重量份数比:土豆150~250份,葡萄糖15~25份,KH2PO41.7~2.3份,琼脂13~20份,水950~98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市丹溪药用生物开发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和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未经义乌市丹溪药用生物开发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和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29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树脂金属接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