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3799.7 | 申请日: | 201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5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陈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反应器 气压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废水处理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废水处理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由于种种原因,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生物法。在厌氧生物处理中,污染物被转化为气态物质。由于大量产气,易携带厌氧活性污泥至液面,形成浮泥层,造成反应器管路堵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包括集泥系统、连通管和排泥系统,集泥系统通过连通管与排泥系统相连,集泥系统内设有气室,气室由圆管和渐扩管组成,气室的圆管内设有锥形集泥室,气室的圆管内壁与锥形集泥室上端部之间设有气水泥输入缝,排泥系统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泥水排放管、三相分离室、气水泥输入箱、泥水挡板和排气管,连通管一端与集泥系统的锥形集泥室底部连接,连通管另一端与排泥系统的气水泥输入箱相连。
所述的集泥系统为圆柱形筒体,气水泥输入缝宽度为2~4cm,锥形集泥室上端部与集泥系统顶部之间的距离为3~5cm,锥形集泥室的高度为20~30cm。所述的连通管的直径为3~4cm。所述的排泥系统为圆锥形筒体,气水泥输入箱体积为锥形集泥室体积的2~3倍,气水泥输入箱底部与水平面夹角b为20~30°,气水泥输入箱高度与锥形集泥室压空时的液面高度相同,泥水挡板倾角a为15~30°,泥水挡板覆盖整个气水泥输入箱,排气管直径2~3cm,泥-水排放管11直径3~4cm。
本发明的优点有:1)利用反应自身产气所形成的气压自动排泥,无需外加能量,减少能耗;2)利用气压,排泥过程可以自动循环进行,无需人员操作,节省人力;3)利用气体流出时产生的喷射作用,可以达到气固液分离,固体随气流喷射排出,而液体则自动回流至反应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厌氧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集泥系统1、连通管2、排泥系统3、气水泥输入缝4、气室5、锥形集泥室6、气水泥输入箱7、泥水挡板8、排气管9、三相分离室10、泥水排放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气压式自动排泥装置包括集泥系统1、连通管2和排泥系统3,集泥系统1通过连通管2与排泥系统3相连,集泥系统1内设有气室5,气室5由圆管和渐扩管组成,气室5的圆管内设有锥形集泥室6,气室5的圆管内壁与锥形集泥室6上端部之间设有气水泥输入缝4,排泥系统3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泥水排放管11、三相分离室10、气水泥输入箱7、泥水挡板8和排气管9,连通管2一端与集泥系统1的锥形集泥室6底部连接,连通管2另一端与排泥系统3的气水泥输入箱7相连。所述的集泥系统1为圆柱形筒体,气水泥输入缝4宽度为2~4cm,锥形集泥室6上端部与集泥系统1顶部之间的距离为3~5cm,锥形集泥室6的高度为20~30cm。所述的连通管2的直径为3~4cm。
所述的排泥系统3为圆锥形筒体,气水泥输入箱7体积为锥形集泥室6体积的2~3倍,气水泥输入箱7底部与水平面夹角b为20~30°,气水泥输入箱7高度与锥形集泥室6压空时的液面高度相同,泥水挡板8倾角a为15~30°,泥水挡板8覆盖整个气水泥输入箱7,排气管9直径2~3cm,泥-水排放管11直径3~4cm。
排泥时,将气室5密封,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而在集泥系统1中积累,产生气压使液面及浮泥不断下降,直至液面及浮泥降至锥形收集室6底部时,由于排泥系统3与外界大气连通,利用气压,可使液体沿连通管2回流至反应器,而浮泥则随气体的喷射作用沿连通管2,经气-泥输入箱7喷射而出,通过挡板8降落至三相分离室10中,气体经排气管9排出,浮泥及少量液体则通过泥水排放管11排出,达到气固液分离,排出浮泥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37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