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滞留液体液流切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010253856.1 | 申请日: | 2010-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4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萧翔麟;牛金海;孙福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V8/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143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液体 切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流的切换装置,不同液流切换时无滞留药液。本发明用于但不限于生物组织处理机,是其关键部件之一,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组织处理机用作生物组织显微镜切片的前导工序。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等一系列步骤,使其能够被切成厚度仅几微米的薄片,进而制成以玻璃为载体的显微镜切片。
目前,在国际上这种处理过程采用三种方式,(1)纯手工方式;(2)液体置于不同的容器内,生物组织由机械臂携带移动,依次浸入各容器中的药液中进行处理;(3)生物组织不移动,置于固定的处理槽中,各种药液被抽吸到该处理槽中,浸没生物组织,进行处理。
其中方式(2)和(3)都是自动设备,方式(2)在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害气体外泄,方式(3)是全密封的,没有气体外泄问题,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处理方法。本发明所应用的生物组织处理机属于采用方式(3)的设备。设备按预定的时间顺序,将不同浓度的乙醇、丙酮、二甲苯等液体抽吸到处理槽,作用于生物组织。
上述方式(3)的设备有若干难点,其中主要的是:一般阀门接口处不可避免的小容积液体滞留。切换药液时,这小容积的滞留液体就和下一步骤的药液混合起来,造成药液过早失效。目前只有英国、德国和日本少数国家生产这种型式的设备,我国至今只能生产方式(2)还不能生产方式(3)的设备。
本发明的装置没有容纳滞留液体的小空间。上管和下管的内部形成密闭接合,当上管内受到负压,药液就从下管被抽吸上去。整个过程没有液体的滞留,不会产生液体的混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由一个上管(1)、若干个下管(4)、防漏套(2)、控制环(3)、下管架(5)、定位孔(6)、红外光发射器(7)、红外光接收器(8)、导轨组件(9)、凹槽(11)、凸缘(13)和密封圈(14)组成。
上管(1)通往道生物组织的处理槽,上管的下端开口是突出的上管锥形口(10),药液进入处理槽时,由下往上流动。上管(1)的外围套有防漏套(2),防漏套(2)可以由控制环(3)带动沿上管移动,防漏套(2)与上管(1)之间有密封圈(14),防止药液泄漏。下管(4)可以有若干个(例如1至15个),均固定于下管架(5)中,下管的上部开口是内凹的下管锥形口(12)。不同的下管连通到不同的药液。下管架可以沿导轨组件(9)轴向运动。下管架的定位依靠定位孔(6)、红外光发射器(7)和红外光接收器(8)协同实现。当红外光发射器(7)发出的红外光经过定位孔(6)被红外光接收器(8)接受,就表明定位正确。
当上管(1)与指定的下管(4)定位准确后,由控制环(3)带动防漏套(2)向下运动,直至凹槽(11)与凸缘(13)紧密贴合。由于凹槽(11)内侧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能保证密封性。上管(1)与下管(4)内部形成密闭空间。当上管(1)内存在负压,下管(4)内随之形成负压,从而吸入所需的药液。药液回流时,依靠药液自身的重力,由上往下流动。整个药液的双向流动过程,均没有液体的滞留,不会产生液体的混合。
附图说明
图1:装置示意图
图2: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管(1)由耐腐蚀的金属制成。上管(1)外壁的加工应有一定的尺寸精度,以便和密封圈配合;也要求一定的光洁度,以便密封圈(14)和防漏套(2)上下移动。上管锥形口(10)是外凸的,作用是防止药液在重力作用下由于表面张力顺端口滴向上管外侧。防漏套(2)和控制环(3)由金属制成,必要时,控制环(3)带动防漏套(2)沿上管(1)的外壁上下移动。控制环(3)的动力由伺服电机或者步进电机提供。
下管(4)由防腐蚀的金属制成,根据需要制成相同的若干个,例如1至15个,较为实用的为10至14个。下管锥形口(12)是内凹的,作用是更好承接药液自上到下回流时从上管流出的药液。所有下管(4)均嵌入在下管架(5)内。下管架(5)由金属或耐腐蚀塑料制成,其上有若干直径等于下管外径的圆孔,数目与下管(4)的个数一致,用以安装下管。不同的下管连通到不同的药液。下管架(5)上有定位孔(6),定位孔(6)直径不超过0.5毫米,其轴心与安装下管(4)的孔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必须在一定的公差范围内。整个下管架(5)可带动若干个下管同时沿导轨组件(9)移动,以便使不同的下管(4)能够与上管(1)相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38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塑机动模板的新型防前倾可调式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串行端口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