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降水井的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7069.4 | 申请日: | 201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6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秦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20 | 分类号: | E02D19/20;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叶青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混凝土结构 降水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行业内保持地下基础结构干燥的施工方法,具体的说,是涉及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通过阻止和截断地下水流保持地下基础结构干燥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加,现在建筑施工中地下工程因为越来越多,很多施工点地下水位较高,为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现场需进行井点降水。为实现降水,通常在地下混凝土结构范围内布置降水井,且在地下结构未施工完前不能停止降水。待地下结构的底板施工完毕,即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之后,方可停止降水井内的降水工序,然后对降水井进行封口操作。
目前常规的封口操作方法是:降水井的降水管(排水管)从基础底板直接引出到结构内部,待封底施工结束、底板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停止降水再进行封堵导管端口。由于地下水承压力大,这种施工方法稍有疏漏就会因排水管封口处理不当而造成结构漏水。特别是当地下水位高承压力大时,常因封口砼未达到强度而承受不住地下水的压力,或者封口处的新旧砼接茬不紧密造成结构漏水,并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难以处理完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降水井的施工方法,不但能够降低降水井封口处的地下水压力,而且使降水管的封口处理更简易,从而避免了因降水管封口处理不当而出现的结构漏水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降水井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基坑放坡开挖,在坑内底部设降水井;
b、在所述降水井内设置降水管,所述降水管的下端口与水泵连接,所述降水管的上端口沿待浇注的混凝土底板内至一侧面引出,后沿基坑向上设置至高于地下水位平面处;
c、启动水泵,进行降水;
d、实施混凝土底板和侧墙浇注;
e、待混凝土凝固,达到规定强度后停止降水;
f、封堵降水管上端口,进行外部回填。
此方法适用于当建筑物采用地下独立墙,即墙体外侧与基坑有一定空间时。
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降水井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基坑开挖,在坑内底部设降水井;
b、在所述降水井内设置降水管,所述降水管的下端口与水泵连接,所述降水管的上端口沿待浇注的混凝土底板内,和与混凝土底板一体连接的待浇注的混凝土墙体内向上设置高于地下水位平面处;
c、启动水泵,进行降水;
d、实施混凝土底板和侧墙浇筑;
e、待混凝土凝固,达到规定强度后停止降水;
f、封堵降水管上端口。
此方法适用于当建筑物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悬臂桩支护结构时,即墙体外壁是支护结构相连时。
作为上述两种方案的进一步限定:
所述降水井井口盖钢板,所述钢板上焊接不高于底板砼上表面的钢套管,所述降水管套入所述钢套管内。
所述降水管为硬塑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改“堵”为“疏”,用导管将降水井的降水管从结构内部引出到结构外部,不但降低了降水井封口处的地下水压力,而且使降水管的封口处理更简易,从而避免了因降水管封口处理不当而出现的结构漏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降水井的封堵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情况的施工方法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种情况的施工方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加设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泵,2:降水管,3:混凝土底板,4:混凝土侧墙,5:降水井,6:支护结构,7:钢板,8:钢套管,9:沥青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结构中降水井的导引封口方法,是将降水井5的降水管2由地下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引到地下混凝土结构的外部,并延伸到不低于地下水位平面处,待地下结构的混凝土凝固,达到要求强度后停止抽水,最后降水管2管口简单处理。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当建筑物采用地下独立墙,即墙体外侧与基坑有一定空间时,地下混凝土结构外侧可以支模。首先基坑放坡开挖,在基坑坑底部设置降水井5。降水井5内设置降水管2,降水管2的下端口与水泵1连接,降水管2的上端口先沿着待浇注的混凝土底板3内部向一侧面引出,直至混凝土底板3外侧与基坑间的空间内,之后沿基坑向上延伸到高于地下水位平面处。引出过程中降水管2应沿最优路径,所谓最优路径是在绕开阻碍物前提下的最短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70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豫东平原县乡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 下一篇:一种静电除尘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