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局部用氟尿嘧啶泡囊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7404.0 | 申请日: | 201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9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邓安平;杨红;刘茂男;陈华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6 | 分类号: | A61K9/06;A61K9/50;A61K31/513;A61P35/00;A61P31/12;A61P17/12;A61P17/00;A61P17/06;A61P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锐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局部 用氟尿 嘧啶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氟尿嘧啶泡囊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可作为皮肤局部用药,治疗各类病毒疣、角化病、皮肤癌、银屑病(牛皮癣)、瘢痕疙瘩及黑色素瘤等疾病。
背景技术
1957年由Duschinsky等合成的嘧啶类抗代谢类肿瘤化疗药物---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简称5-Fu)在临床的成功应用,开辟了抗代谢类药物抗肿瘤的新篇章。5-Fu对多种动物肿瘤都有抑制作用,又与其它常用抗肿瘤药无交叉耐药现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并且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它抗肿瘤药物联合运用,5-Fu的抗肿瘤疗效是确切的。
5-Fu,又称:5-氟脲嘧啶、双喃呋啶,是分子式为C4H3FN2O2、分子量为130.08、化学结构与尿嘧啶相类似的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稍溶于冷水,较易溶于沸水,溶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微溶于乙醇,极微溶于乙醚、氯仿。
5-Fu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目前在临床上除主要用于乳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消化道癌肿、卵巢癌和原发性支气管肺腺癌的辅助化疗和姑息治疗,以及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头颈部恶性肿瘤外,还用于瘤内注射,外用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局部治疗。
随着5-Fu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治疗范围不断得到拓宽,特别是在局部应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5-Fu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对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各类皮肤癌及各类病毒疣(包括复发性尖锐湿疣)、角化病、皮肤癌、银屑病(牛皮癣)、瘢痕疙瘩等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
然而,尽管5-Fu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疗效显著而确切,但其仍存在诸多缺点。由于5-Fu在体内仅少量能转变为有活性的5-Fu脱氧核苷酸及5-Fu核苷酸,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二氢嘧啶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二氢氟尿嘧啶,而丧失活性,故其体内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另外,其脂溶性差,不易进入组织和细胞,是生物利用度低的又一原因。该药的毒副作用大,可引起骨髓抑制及出血性肠炎,并且,体内消除非线形性、个体差异大。且需要静脉持续用药,病人顺应性差,从而限制了5-Fu的应用。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有5-Fu乳膏剂,但其药物释放速度快,且在皮肤中储存少,难于维持有效浓度,导致用药频率高。
泡囊(Niosomes)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独或与其它脂质混合,在溶液中以自组装方式形成、结构类似于生物膜的新型给药系统。它的结构组成及体内外性质与脂质体非常相似,而且它们也同样具有组织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然而泡囊却因不含易氧化变质的磷脂,而更加稳定。由于泡囊包载、传递药物,可提高药物稳定性,调整药物的体内分布,并缓慢释放药物,大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疗效。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它对亲水药物、疏水性药物、难溶性药物均可包载,因而是一类极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将药物制备成皮肤局部用泡囊给药系统,可增加药物对皮肤表层的透过与吸收,并可在皮肤内形成药物贮库,向作用部位持续释放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但泡囊混悬液对皮肤的附着性差,直接使用,药物容易滑落损失。
凝胶剂(gels)是将药物与新型高分子药用辅料如卡伯母、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制成的均一或混悬的半固体制剂。这种制剂的粘附性好,生物相容性高,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对药物具有缓释、控释作用,可延长作用时间,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但药物不能在皮内储留蓄积。
针对近年来全球性环境污染严重及人们对生活的观点和态度的变化,我国各大城市各类皮肤病发病率、复发率均高居不下,且呈现出泛滥趋势,已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应力求克服现有制剂的不足,使5-Fu在皮肤局部形成皮内药物贮库,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增加生物利用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因此,结合泡囊与凝胶优势的泡囊凝胶剂,作为皮肤病用药具有显著的高效低毒特点,可显著提升现有制剂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74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顺铂柔性泡囊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组合式小型高效包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