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7918.6 | 申请日: | 2010-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3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司红康;王冬冬;荣琼;司姗姗;周岳;金一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司红康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7009 安徽省六安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 取暖器 再利用 结构 | ||
1.一种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包括风机(8),热源(1)的电热丝陶瓷载体或卤素管空心支架载体;由载体内散热片或金属蜂窝(15)形成的热风;具有中心开孔(23)、上沿口开孔(18)的反射罩(14)以及拢热槽(17);脱离热源上升的热空气,其特征在于:用风机(8)将所述热风或热空气单独或汇聚一处吹或吸送到红外线辐射区域以外的上、下、后、左、右方位,形成新的独立的热风供暖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机(8)安装在热源(1)的前方,工作方式为吹风;或安装在反射罩(14)的中心开孔(23)背后,工作方式为吸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机(8)与热源(1)之间衔接有过渡管(9)。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机(8)与反射罩中心开孔(23)之间有过渡管(20),吸风管(16)与过渡管连接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送风管(11)的出风口固定或以活动挂钩(31)固定在反射罩外下方;所述管口处有安全护网(12);
所述管口还有另外制备的活动管口扣盖;
所述送风管(11)的出风口段管身具有伸缩性,伸缩结构为套管(29)或折叠性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送风管管身有三通岔管(26),与引自脚、手取暖装置(27)上的 管道固定或活动对接;
所述岔管(26)的管口还有另外制备的活动管口盖;
所述装置(27)是一个封闭的扁箱体,上盖有若干个出热小孔(28)。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3)上安装红外线装置一或二套,其产生的所述出热风口也对应为一或二个,则红外线与热风各自对应的方向为上下、左右、前后,或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形电热丝载体的大端封闭小端敞口,整个凹沟内布满小孔(5),所形成的半封闭腔体为空腔或具有蜂窝组织(6);所述载体材质为陶瓷或绝缘铝合金,其内的蜂窝组织材质与其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拢热槽(17)是一个半封闭的弧形扁盒体,与反射罩上开孔对接,对接后朝下的内面布满小孔(2);上升至此的热空气被所述盒体拦截后即被小孔(2)吸走。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小太阳取暖器的余、废热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3)在反射罩后连接形成一个密封的腔;风机(8)安装在任一面上向外吹风,则其进气口为反射罩上部开口(18)或开孔群(2)或弧形盒体式拢热槽(17)的开孔群(2),以及大端封闭的电热丝载体凹沟内的开孔群(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司红康,未经司红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791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