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8271.9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2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熊光辉;杨涛;沈瑞华;顾稀平;徐忠和;石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0/56 | 分类号: | C08F20/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赵绍增 |
地址: | 226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含阻聚剂 丙烯酰胺 水溶液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阻聚剂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制备工艺,具体是一种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工艺。
背景技术
微生物法生产的丙烯酰胺水溶液(30%浓度)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含量一般在10~20ppm,由于阻聚剂的存在使得丙烯酰胺水溶液活性降低,不利于聚合厂家制造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工艺的过程中,通过对原料丙烯腈中带入的阻聚剂进行蒸馏处理,在源头除掉大部分的阻聚剂,在整个工序最后,通过树脂吸附再一次去除产品中残留的微量阻聚剂,从而得到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产品。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不含阻聚剂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制备工艺,主要由选取丙烯腈进行水合反应、膜过滤、得到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酰胺水溶液;其特征在于:对原料丙烯腈在水合反应前进行减压蒸馏处理:所述减压蒸馏处理为将丙烯腈原料置于精馏塔中,保持精馏塔的压力为0.09~0.10MPa,收集73~78℃馏份;所述膜过滤后增加离子交换工艺,所述离子交换工艺为对膜过滤后的30%丙烯酰胺按4~6t/h的流量通过串联的阳、阴床和混床,其通过阳、阴床和混床的过程为:大循环时间为15~20分钟,,待取样检测混床出口丙烯酰胺水溶液中检测无阻聚剂后停止打循环,进行正常树脂吸附;进一步精制、提纯,去除其中的杂质离子,得到不含阻聚剂30%丙烯酰胺水溶液。
阳床732树脂、阴床717树脂,混床专用大孔树脂7320阳树脂、7170阴树脂。
树脂装填量重量比例:阳床732树脂3∶阴床717树脂5∶混床大孔树脂732阳树脂和717阴树脂的混合树脂∶1。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了上述步骤,我们连续稳定地生产出了不含阻聚剂的高品质30%丙烯酰胺水溶液,为生产高品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提供了很好的原料保障,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由以下工艺步骤实现的:由丙烯腈蒸馏、水合反应釜、膜过滤、离子交换四大步骤得到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酰胺水溶液。
由于水溶液中的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是由原料丙烯腈中带入,在其他工序无阻聚剂带入,因此去除原料丙烯腈中的阻聚剂成为本发明的关键,针对丙烯腈沸点77.3℃,而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沸点243℃的明显差异,针对丙烯腈的特性,我们选用减压蒸馏工艺,通过控制蒸馏过程的微负压,收集73~78℃馏份,去掉阻聚剂及其它重组份,得到较纯净的符合要求的原料丙烯腈,在此过程中阻聚剂去除率99%。
为彻底去除残留的阻聚剂,我们最后对超滤膜过滤后的30%丙烯酰胺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精制处理。
具体实施例:
1、丙烯腈蒸馏:将丙烯腈原料进行减压蒸馏,通过控制蒸馏过程的微负压,收集73~78℃馏份,去掉阻聚剂及其它重组份,得到较纯净的符合要求的丙烯腈原料,在此过程中阻聚剂去除率99%。
2、游离细胞催化水合生产和膜过滤过程:将清洗合格的菌丝体,以一定的比例水为1,菌丝体8%~12%投入反应釜中,在20℃±2℃的温度下,进行常规的酶催化反应,反应过程中,连续流加丙烯腈,经过5-6h的反应,产物溶液累积到30%浓度后,采用超滤膜对反应液中丙烯酰胺与诺卡丝放线菌菌体进行分离,去除产品中的大分子蛋白、色素等杂质。
4、离子交换:对膜过滤后的30%丙烯酰胺按4~6t/h的流量通过串联的阳、阴床和混床,其通过阳、阴床和混床的过程为:打循环时间为15~20分钟,,待取样检测混床出口丙烯酰胺水溶液中检测无阻聚剂后停止打循环,进行正常树脂吸附,进一步精制、提纯,去除其中的杂质离子,得到不含阻聚剂30%丙烯酰胺水溶液。
在上述串联的阳、阴床和混床中填有树脂,其装填重量比为:阳床732树脂∶阴床717树脂∶混床专用大孔树脂7320阳树脂和7170阴树脂混合物为3∶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82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