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烘干筒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8348.2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1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亮;唐季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02 | 分类号: | E01C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烘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烘干筒,属于沥青混凝土废料再生利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截至2009年12月31号,我国的公路通车总里程382.8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公路普遍采用沥青混凝土材料铺设而成,该种路面具有行车平稳、不反光、噪声低、粉尘小、养护方便及对交通影响小等优异性能。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沥青路面在各种载荷的作用下将会发生多种病变,比如慢慢转脆、失去弹性、逐渐硬化、出现裂纹及坑槽、甚至老化、龟裂,这时的路面就需要进入中、大修期,因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沥青混凝土废料。如果这些废料不加以回收利用,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回收利用沥青混凝土废料,出现了沥青混凝土废料再生设备,其包括燃烧器、再生烘干筒等组成单元。目前的再生烘干筒在使用时会出现沥青铣刨料粘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再生烘干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再生烘干筒,包括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从进料口至出料口顺次设置有导流板、环链装置、链式扬料装置及刮板。
所述导流板沿筒体内壁呈螺旋状设置,且在筒体的展开面上导流板与筒体进料端边线的夹角为30°。
所述环链装置包括侧板和第一环链,所述侧板为下底与筒体弧度相同且与筒体对应吻合配合的类梯形板,所述第一环链沿类梯形板的两腰及上底设置。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圈环链装置,每圈中的环链装置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前后相邻的两圈中的环链装置间隔交替设置。
所述链式扬料装置包括两个沿筒体轴向设置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之间至少设置有三条第二环链,所述每两条相邻的第二环链端部之间均设置有穿装于固定板上的间隔环,所述固定板沿筒体径向延伸,固定板朝向筒体中心的一端连接有支撑环。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至少六圈链式扬料装置,每圈中的链式扬料装置沿轴向均匀间隔设置,且前后相邻的两圈中的链式扬料装置间隔交替设置。
本发明的再生烘干筒设置了环链装置、链式扬料装置,在实用中,环链装置及链式扬料装置中的链会随着筒体的转动而自由的晃动,链的抖动有效的防止了沥青铣刨料的粘结问题。另外,链式扬料装置也加强了料的提升能力,在筒体内形成较好的料帘,使料与热气流充分接触,提高了烘干的效率,降低了设备的能耗,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另外,在筒体的展开面上导流板与筒体进料端边线之间设置了30°的夹角,这样加快了进料的速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再生烘干同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3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所示,本发明再生烘干筒的实施例,包括一个圆形的筒体1,筒体1的前端设置有进料口,筒体1的后端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同轴设置。筒体1内壁上从进料口至出料口依次设置了导流板6、环链装置5、链式扬料装置4及刮板3。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了一圈的导流板6,两圈的环链装置5,七圈的链式扬料装置4和一圈刮板3。其中,导流板沿筒体内壁呈螺旋状延伸,并且在筒体1的展开面上导流板与筒体1进料端边线的夹角为30°,设置此角度是为了提高进料的速度。环链装置5及链式扬料装置4在筒体的内壁上均是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两圈中环链装置及相邻两圈中的链式扬料装置均是间隔交替设置。其中,两圈中的环链装置间隔交替出现形成了槽形环链结构,将料包在槽中,避免与火焰接触,防止了沥青因过热而被破坏。位于出料口出的刮板促进了料的前行快速下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图2所示为环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环链装置包括侧板7和第一环链8,其中侧板7为下底与筒体1弧度相同且与筒体1对应吻合配合的类梯形板(这里所说的类梯形是指,将梯形结构进行变形,使其一个底边采用弧形边而形成的一个结构),该类梯形板焊接在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的第一环链沿类梯形板的两腰及上底设置,在类梯形板上共设置了四个第一环链安装点,其中两个安装点位于靠近上底的两个顶点处,一个安装点位于类梯形板斜腰的底部,最后一个安装点位于类梯形板直角腰的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83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接枝变性淀粉浆料
- 下一篇:一种低熔点玻璃熟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