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床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9987.0 | 申请日: | 2010-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0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许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汉忠 |
主分类号: | A47C27/045 | 分类号: | A47C27/045;A47C27/07;B66F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床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床垫结构。
背景技术
在科技时代的带引下,人们生活的步调渐渐加快,不仅忙碌的生活在工商社会中,各种外在因素的压力也在生活当中如影随行。在一天的疲劳之后,每个人都希望能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以调节身体恢复充分的放松。
现在人们除了工作及日常生活,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因此,睡眠关乎着生活质量,更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人们对于床垫舒适度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与趋势。然而,以往的床垫多是一体成型,为了可以达到依照个人的喜好,调整床垫结构的软硬程度,必须花大笔的金钱去做调整和更换,存在诸多的麻烦与不便;现有技术中的床垫结构包含床垫本体及设置于床垫本体内的弹性体,现有技术中的床垫在使用时,仍存在诸多缺陷,这里分述如下:
1.当床垫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造成床垫本体内的弹性体的损坏,使其形成局部凹陷状,并使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2.现有技术中的床垫在使用时,其表面各位置的弹性程度均相同,并不能做更换,且无法依个人喜好及睡眠习惯,来调整床垫的弹性程度,使现有技术中的床垫本体内的弹性体会依照所承受的重量而压缩;
3.现有技术中的床垫在使用时,弹性体为一体成型,所以会产生连动效应,且于双人床上使用时,若两人有不同的睡眠习惯,会在睡眠时造成一人翻身而影响到他人的情形,间接影响睡眠质量,若欲解决此情形,就必须另行购买另一组较适合两人的床垫,造成成本上的负担。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床垫结构仍有改良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弹性支撑,进而使床垫结构达到人体支撑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床垫结构包括:固定于床垫本体内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弹性体,并于第一弹性体内部底端设有弹性体容置孔,使得下述第二弹性体可自第一弹性体内部由下往上活动设置;固定板下方则设有一个活动板,并于活动板上设有与弹性体容置孔相对应的第二弹性体,活动板底部设有至少一组以上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包含马达及设置于马达上并与活动板相互连接的动力输出轴,使得活动板通过动力输出轴的带动而得以上、下移动。
当升降装置将活动板朝固定板方向上移时,活动板上的第二弹性体则穿过弹性体容置孔上移,此时使用者若平躺于床垫时,除第一弹性体受到用户的重量而压缩并支撑外,第二弹性体也同样提供用户支撑力量,由此提高床垫的弹性支撑力;反之,如果用户欲减少床垫的弹性支撑力时,则可通过升降装置将活动板下移,降低第二弹性体的高度,使其避免与平躺于床垫的使用者接触,达到降低床垫支撑力的功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弹性体容置孔除可设置于第一弹性体内部底端外,更可设置于两个第一弹性体之间,使得第二弹性体通过活动板上升时,位于两个第一弹性体之间,仍可达到调整床垫弹性支撑力的目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升降装置设置于活动板四个角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升降装置设置于活动板中央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升降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可为螺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的位置配置为蜂巢状排列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的位置配置为平行排列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的位置配置为规律交错排列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的上表层设有弹性层,并于床垫本体外缘包覆一个床包,由此提高使用者舒眠的功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升降装置连接设有遥控接收器与遥控发射器,提供使用者通过遥控发射器发射讯号至遥控接收器,进而通过遥控接收器控制升降装置的升降动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的间隙设有导引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调整活动板的上、下移动的位置,致使活动板上的第二弹性体可不同程度的增加第一弹性体的弹性系数,导致床垫的弹性支撑力可被调整,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弹性支撑,当用户躺于床垫上,即可控制床垫下沉的幅度,进而使床垫结构达到人体支撑的目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汉忠,未经许汉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99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USB设备自动识别操作系统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