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接用透视护具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1300.7 | 申请日: | 2010-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0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朴春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京道商社 |
主分类号: | A61F9/06 | 分类号: | A61F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透视 护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用透视护具,尤其涉及可结合于用于在焊接过程中保护工人的视力的焊接保护装备的焊接用透视护具。
背景技术
为防止电弧焊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将使用焊接面罩(mask)、焊接头盔(helmet)、焊接手套等各种形式的保护装备(称之为安全护罩)。
在上述保护装备中,焊接面罩等在其前面甚至护眼镜,以在焊接过程中,从飞溅物保护工人的面部,确保焊接作业的顺利进行,且从电弧光中保护工人的眼睛。
图1为现有技术的焊接面罩平面图。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焊接面罩,包括:可保护面部的主体4;设置于主体前面框架1的护眼镜2;及可握持的把手3。
上述现有技术的焊接面罩,在实施焊接作业时,在用一个手握持把手的状态下,将面罩贴近脸部,并用另一只手握持焊接夹钳实施焊接,而现有技术的焊接头盔,是在将其戴在头上的状态下实施焊接。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保护装备,在实施焊接作业的过程中,若需查看作业状态或焊接部状态,则需摘掉保护装备,极为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曾公开关于具备可开闭护眼镜的焊接保护装置的各种技术,但在打开护眼镜的状态下,因供热的面部暴露在外面儿存在安全事故的危险,而且,只打开护眼镜也不能确保充分的视野范围。
另外,若在焊接过程中需进行对焊接部的研磨等其他作业,则还需另外的保护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设置于各种形式的焊接保护装置的焊接用透视护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焊接作业过程中确保充分视野范围的焊接用透视护具。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适用于焊接作业,而且还适用于其他各种作业的焊接用透视护具。
本发明焊接用透视护具,包括:支撑框架,中央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透明镜,并设置于焊接保护装置的前面;移动框架,通过开闭部件设置于上述支撑框架前面,从而接近或远离上述支撑框架的前面;安全透视框架,中心部设置有可拆卸的护眼镜,并通过铰链轴结合于上述移动框架前面。
在此,上述开闭部件为两端铰链结合于上述支撑框架及移动框架的连接杆,左右各设置一对。
另外,在与上述支撑框架铰链结合的连接杆,设置有使上述移动框架接近或远离上述支撑框架的操作杆。
另外,在上述移动框架的一侧面,突出形成把手。
另外,上述移动框架,包括:主体,通过上述开闭部件接近或远离支撑框架;贯通部,贯通形成于上述主体中心;突出部,临近上述贯通部并向前方突出,并使上述安全透视框架结合在其上;而在上述突出部的一侧面,结合与上述安全透视框架结合的铰链轴。
在此,上述安全透视框架,包括:框架部,一侧设置有上述铰链轴;导引部,从上述框架部的边缘向下侧突出并与上述突出部结合;护眼镜,插入上述导引部;贯通口,形成于上述框架部中心;弹性板,将上述护眼镜推向上述贯通口一侧。
最后,在上述框架部,形成向一侧突出的旋转把手。
本发明焊接用透视护具,可设置于焊接面罩、焊接头盔等各种形式的焊接保护装置,并在焊接作业过程中,通过旋转安全透视框架或开闭移动框架,确保工人所需视野范围。
另外,设置有本发明焊接用透视护具的焊接保护装置,不仅适用于焊接作业,而且还适用于焊接准备作业、研磨作业等各种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焊接面罩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焊接用透视护具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移动框架工作概念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安全透视框架分解示意图;
图5为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焊接透视护具设置于头盔的示例图;
图6为图5的变化图;
图7为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焊接透视护具设置于面罩的示例图;
附图标记
110:支撑框架
112:透明镜
120:移动框架
122:主体
124:贯通部
126:突出部
129:把手
130:安全透视框架
132:框架部
134:导引部
136:安全镜
137:旋转把手
138:贯通口
139:弹性板
142:连接杆
146:操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京道商社,未经(株)京道商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13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