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悬浮集污和内循环沉降处理污水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2200.6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3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广洲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3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浮 循环 沉降 处理 污水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悬浮集污和内循环沉降同步处理污水的方法,采用生化和物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悬浮和沉降分离处理;本发明还公开了实现该方法的处理装置,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果,大幅缩短了工艺总长度,属环保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环保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现有的生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生化剩余物无论比重小于1或大于1的生化污染物都是流入下一单元后,分别对其中的上浮沫子和沉淀物继续进行统一分离处理,经过反复消极沉降、滤材过滤或者专用机械进一步去除才能达到目的,其生化处理单元结构复杂成本高,并且延长了污水处理工艺总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悬浮集污和内循环强力沉降同步处理污水方法,进行气悬浮集污和内循环强力沉降同步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实现该方法的处理装置,有效解决了生化处理装置,单元内生化剩余物有效处理收集排除的问题,极大缩短了生化处理的工艺总长度。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将污水处理装置分割成上、下分布的生化气悬浮功能区和无流沉降区的两个污水处理区,生化气悬浮功能区设有曝气装置,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曝气装置发出的上升微气泡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随水流缓慢上升,由污水处理装置顶部排出,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途径吸附填料区时被吸附式软件填料吸附完成好氧、厌氧生化过程,再经生物脱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排出本体;比重大于l的污染物在无流沉降区经内循环无流沉降与水分离至污水处装置下部排出,实现比重小于l和比重大于l水的污水中的生化剩余污染物同步处理。
实现本发明方法的具体装置结构如下:
处理装置的单元本体为箱式或池式结构,其内设有生化装置,生化装置的底部为曝气床,布水系统与本体的进水口相连接,生化装置的中部为吸附填料区,侧面为悬浮区出水口,顶部装置有集污罩与上集污排放口连通,生化装置内为污水悬浮区,在底部曝气床发出的微气泡表面张力与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由缓慢上升的水流带动污水中比重小于的污染物进入吸附填料区,对流经的污水进行吸附处理,完成污染物的好氧、厌氧生化过程;经吸附填料区吸附后,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被生物吸附,再经生物脱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与相连接的下集污道排出本体外;剩余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继续悬浮至顶部的上集污排放口排出处理装置单元本体,单元本体与生化装置之间的空间为开放式污水无流沉降区;悬浮区出水口与单元出水口背向设置最长距离的两端,以保证污水进入无流沉降区后循环沉降至排出的行程最长,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在此区域完成缺氧无流沉降过程;经本体的底部沉降物收集漏斗与下排污口连通将沉降物排出本体外。
本发明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从生化装置布水系统进入,经曝气床微孔暴气后,在无数微小气泡表面张力和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使比重小于1的生化剩余物同水流一起上升与编织式软填料吸附区接触,进行好氧、厌氧、消化反消化等生物降解吸附后,部分经生化脱膜后由下集污道排出,剩余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微气泡表面张力作用下送至上集污排放口排出,剩余的污水进入无流沉降区,经强力沉降后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沉降至下排污口有效排除,清水从单元出水口排除,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解决了传统生化处理工艺中,生化处理单元生化剩余物流入下一单元反复沉降处理的局面,极大的缩短了工艺总长度,提高了污水处理的精度及出水标准,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和后期的运行费用,本发明处理污水不用加药除沫。此项技术可用于大型污水处理新建项目,减少基建投入和运行费用,提高出水标准,也可用于不能达标排放的改造工程,来提高排放标准,也可用于纺织、印染及其它污水处理工程中单项处理环节。可广泛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行业污水处理,新建和改造项目。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结构原理图。
其中,1、生化装置;2、曝气床;3、布水系统;4、吸附填料区;5、悬浮区出水口;6、集污罩;7、上集污排放口;8、单元污水进水口;9、单元出水口;10、单元本体;11、沉降物收集斗;12、下排污口;13、下集污道;14、无流沉降区;15、气悬浮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广洲,未经李广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2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