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2652.4 | 申请日: | 201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1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隆之;秋山昌代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等的车辆中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车身的左右的下纵梁位于所述车身的左右两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希望该左右的下纵梁在以下三种情况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确保一定的强度并确保碰撞力的吸收性能。第一种情况是,发生碰撞力作用在车辆的前面上的、所谓正面碰撞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发生碰撞力作用在该车辆的后面上的、所谓后面碰撞的情况。第三种情况是,发生碰撞力作用在该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侧面上的、所谓侧面碰撞的情况。
例如,在车辆上发生了侧面碰撞时,来自侧方的碰撞力会作用在从下纵梁的长度中途向上方延伸的中柱上。该碰撞力从中柱传递到下纵梁,因此该下纵梁向车室内扭转。伴随着该下纵梁的扭转,中柱向车室内倾倒。最好尽可能地抑制这样的中柱的倾倒。
从日本专利第3159231号公报获知一种提高左右的下纵梁的强度的技术。从日本专利第3159231号公报获知的技术是,左右的下纵梁由截面一样的中空状部件构成,在该下纵梁的前半部分的内部具有下纵梁加强件。该下纵梁的截面是实质上四边形的闭合截面。该下纵梁加强件的强度从下纵梁的前部向后部逐渐减小。因此,当在车辆上发生了正面碰撞时,能够防止下纵梁的应力集中。
在一般的车辆中,当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身的前部向后方变形,由此,前轮与该车身的前部一同向后方移动并抵在下纵梁的前端。此时,并不限于前轮抵在下纵梁的前端的整个面上。
如上所述,在从日本专利第3159231号公报获知的技术中,下纵梁的前端实质上形成为四边形的闭合截面。该四边形的闭合截面由以下的四个边构成:位于靠近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上的垂直的内侧纵边;从该内侧纵边的上端向车宽方向的外方延伸的上侧横边;从该上侧横边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外侧纵边;从该外侧纵边的下端延伸至内侧纵边的下端的下侧横边。后退的前轮只抵接在内侧纵边和上侧横边上的可能性较高。也就是说,相对于下纵梁的前端,前轮局部地抵接的可能性较高。希望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下纵梁对碰撞力的吸收性能且确保下纵梁的强度。而且,近年来还希望车辆的轻量化。
因此,期望能够确保左右的下纵梁的强度且谋求该左右的下纵梁的轻量化的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包括:左右的下纵梁,其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并在该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地板,其架设在该左右的下纵梁之间;左右的前柱,其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左右的中柱,其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长度的中途位置向上方延伸,其中,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由中空部件构成,并具有前端,该前端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倒L字形截面,所述倒L字形截面由靠近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垂直的纵边部和从该纵边部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水平的横边部形成,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具有后端,该后端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实质上形成为四边形截面,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所述前端到所述后端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从所述倒L字形截面向所述四边形截面平滑地变化的闭合截面。
这样,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不是后端那样的四边形的闭合截面,而是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形成为上下反转的倒L字形截面。也就是说,该上下反转的倒L字形的截面,是仅被限定在车辆发生了正面碰撞时、在随着车身的前部向后方的变形而后退的前轮与其抵接的可能性较高的范围内的截面。因此,当随着在车辆上发生了正面碰撞、后退的前轮抵接在下纵梁的前端上时,能够由下纵梁的前端的大致整体、即大致整个面承受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力(外力)。此外,从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到后端之间的部分,形成为从上下反转的倒L字形的截面向四边形的截面平滑(逐渐)变化的闭合截面。因此,作用在前端上的外力在从前端到后端的范围内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大致均匀地传递至闭合截面的整个周围。因此,由于能够将来自前方的外力从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向后端高效率地传递,所以,能够通过整个下纵梁来承受该外力。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下纵梁的强度,且能够确保下纵梁对该外力的吸收性能。而且,由于能够通过整个下纵梁来承受该外力,所以能够从中空状的下纵梁上将不承受该外力的多余的壁厚削减下来。也就是说,能够将下纵梁形成为薄壁。其结果是,能够谋求车身的轻量化。
此外,当在车辆发生了后面碰撞时,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力(外力)从车身的后部传递至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与此相对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形成为四边形的闭合截面。因此,能够确保下纵梁的压缩强度、弯曲强度以及扭转强度,而且能够确保下纵梁对后方的外力的吸收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26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