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3125.5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3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刚;吴雷;付烜;时铭显;李华;范声;阎涛;杨启业;卢松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5/00 | 分类号: | C10G75/00;C10G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重油 催化 沉降 结焦 油气 快速 引出 设备 方法 | ||
1.一种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包括沉降器中的粗旋风分离器(2)、顶旋风分离器(8)、油气引流管(5)和沉降器下部的汽提段(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下端开口高于粗旋风分离器(2)的料腿(2)排料口,同时也高于顶旋风分离器(8)的料腿(9)排料口,其高度差大于粗旋风分离器料腿(2)排出的催化剂的弹溅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粗旋风分离器(2)与沉降器外部的提升管反应器末端(1)相连,且粗旋风分离器的升气管通过连接管(3)汇集到油气引流管(5);油气引流管(5)顶部与顶旋风分离器(8)入口封闭直联,顶旋风分离器(8)升气管连通沉降器顶部的内或外集气室(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位于沉降器的中心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下部末端开口位于沉降器下部开口,并且其开口下端设有伞帽(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沉降器空间顶部设有防焦蒸汽环(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分上、下两段,上段与下段之间采用承插式柔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下部末端开口位于沉降器下部开口,并且其开口下端设有伞帽(6);
所述的沉降器空间顶部设有防焦蒸汽环(12);
所述的油气引流管(5)分上、下两段,上段与下段之间采用承插式柔性连接。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之一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来自于提升管反应器末端的油气和催化剂进入粗旋风分离器进行快速的离心分离,大部分油气和少量夹带的催化剂经粗旋风分离器升气管进入位于沉降器的中心部位的油气引流管,再进入顶部旋风分离器;
2)以上过程的产生的下面三部分沉降器底部油气:
(1)、随粗旋风分离器料腿正压排料进入沉降器底部的油气,
(2)、顶旋风分离器风料腿排料夹带进入沉降器空间的油气,
(3)、催化剂颗粒间与颗粒内孔夹带、吸附的油气,
通过油气引流管迅速离开沉降器,同时顶部防焦蒸汽将从上而下压迫沉降器底部油气,使之快速从引流管排出。
9.如权利要求8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焦蒸汽为250-500℃的过热蒸汽。
10.如权利要求8的抑制重油催化沉降器结焦的油气快速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溅高度Z值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Rep1=dpu1ρg/μ,
D1为设备直径,m
Rep1为雷诺数,
dp为催化剂颗粒平均粒径,m
u1为表观气速,m/s
μ为气体粘度,Pa.s
ρp、ρg分别为颗粒相与气相的密度,kg/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312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