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式均热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3680.8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4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勇;张盛超;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均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传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传热的平板式均热板。
背景技术
通常的平板式均热板包括一平板状壳体、贴设于壳体内表面的毛细结构及封置于壳体内的工作液体。这样的平板式均热板在运用时,通常使其一侧表面与热源接触,相对另一表面设置一与之热接触的散热器对其进行散热。然而,由于平板式均热板的壳体通常较薄,在受压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平板式均热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传热性能良好、性能稳定的平板式均热板。
一种平板式均热板,包括一中空的平板状壳体、贴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一毛细结构、夹设于所述毛细结构之间且抵顶所述毛细结构的一支撑体、及封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适量工作液体,所述支撑体为由若干交错的金属丝编织形成且具有通孔的编织网,该编织网的相对两侧分别抵顶壳体的相对两侧。
本发明的平板式均热板中,因编织网的相对两侧分别抵顶壳体的相对两侧,从而避免了支撑体承受压力时因没有支撑而发生凹陷的风险,从而提高了壳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平板式均热板稳定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平板式均热板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平板式均热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平板式均热板内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壳体 10
顶板 11
底板 13
连接板 15
毛细结构 20
支撑体 30
金属 31、33
通孔 35
编织网 37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平板式均热板包括一壳体10、贴设于壳体10内表面的一毛细结构20、夹设于毛细结构20之间且抵顶毛细结构20及壳体10的一支撑体30及封置于壳体10内的适量工作液体(图未示)。
该壳体10为一由导热金属制成的扁平板体,具有一纵长的顶板11、与顶板11平行间隔且相对设置的一纵长的底板13及连接顶板11与底板13相对两侧的二弧形的连接板15。该壳体10的底板13作为平板式均热板的吸热部用于与热源接触,顶板11作为平板式均热板的散热部,用于散发平板式均热板的热量。优选的,该壳体10为一铜制板体。
该毛细结构20为一厚度均匀的圆环且贴设于壳体10的整个内表面。该毛细结构20可为沟槽型、粉末烧结型、丝网型或纤维型等可产生毛细力的形态。
请同时参阅图2,支撑体30收容于壳体10内且被毛细结构20所包覆。该支撑体30为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金属丝编织而形成的编织网37,由若干在支撑体30的横向方向上平行且相互间隔的金属丝31及在支撑体30的纵向方向上平行且相互间隔的金属33交错编织形成,且具有若干均匀设置的通孔35,用以供工作液体穿行。这些通孔35的孔径大于毛细结构20的孔径。支撑体30的通孔35的孔数为5~50目/英寸。这些金属丝31、33的交错设置形成的编织网37的相对上下两侧分别抵顶毛细结构20的相对上下两侧,从而抵顶壳体10的顶板11及底板13,如此一来就避免了支撑体30承受压力时因没有支撑而发生凹陷的风险,从而保证了壳体10的顶板11及底板13的平整,进而保证了平板式均热板的性能。优选的,该支撑体30的材料与壳体10的材料相同,由铜丝编织而成。
可以理解地,该支撑体30也可由这些金属丝31、33通过其他编织方式形成,只要其上设置供工作流体穿行的通孔35且相对两侧能够抵顶壳体10的顶板11及底板13即可。
本发明中,因支撑体30夹设于壳体10的顶板11及底板13之间且抵顶顶板11及底板13,因此,增强了壳体10的抗压力。同时,因金属丝31、33交错设置的编织网37的相对上下两侧分别抵顶壳体10的顶板11及底板13,从而避免了支撑体30承受压力时因没有支撑而发生凹陷的风险,从而保证了壳体10顶板11及底板13的平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36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