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4225.X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4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吴鹏举;何玉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7/62 | 分类号: | C07D307/6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维生素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产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维生素C(Vc)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确定的26种基本药物之一,是人体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营养成份,其防病保健功能及辅助治疗作用对人们健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维生素C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方法技术在不断改进。
莱氏法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Vc的化学合成方法。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究人员在莱氏法的基础上采用二步发酵法对Vc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无论莱氏法还是中国首创的二步发酵法,都需经微生物发酵制得古龙酸(2-KLG)。2-KLG是Vc生产中重要的中间体,它经过化学反应过程才可以转化为Vc。根据其中所选的不同试剂,二步发酵法可分为酸转化法和碱转化法。由于前者所用的浓盐酸对设备腐蚀较严重,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逐渐为后者所取代。碱转化法的2-KLG转化率高,并且操作简便,对设备的腐蚀较轻,所以适于Vc的规模化生产。
传统方法是以古龙酸钠(2KGA-Na)溶液经过阳离子交换制得古龙酸溶液,经浓缩结晶后制备古龙酸晶体,烘干后化学合成Vc。在该步骤中,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要消耗大量碱酸液和自来水,废液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结晶过程需要降温,要消耗大量能量。并且用于酯化的古龙酸晶体还需要真空烘干后方可使用,也会带来大量能量损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Vc合成方法中,需用到大量的无水甲醇,由于其极易挥发的性质,常导致其在生产和保存过程中的大量流失。总的来说目前Vc合成方法周期长,设备投资多,成本高,收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古龙酸钠晶体在浓硫酸催化下,与正丁醇进行酯化反应生产古龙酸正丁酯溶液;再加入Na2CO3,进行内酯化反应生成维生素C钠盐,最后维生素C钠进行酸化和活性炭脱色得到维生素C。
所述的酯化反应的条件为:
投料比例:古龙酸钠晶体∶浓硫酸∶正丁醇=1kg∶0.267~0.309kg∶2.78~3.09kg;
反应温度:70℃~82℃;
反应真空度:-0.068MPa~-0.075MPa;
反应时间:3~6h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溶液过滤收集,并用热的正丁醇洗涤滤饼,洗涤液一并收集。
所述古龙酸钠晶体中古龙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0%~90%,含水量为5%~15%。
所述内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如下:
古龙酸正丁酯溶液浓度:20%~28%(g/ml);
内酯化反应Na2CO3用量:理论量的1.03~1.06倍;
内酯化反应前体系含水量:1.5%~2.5%(W/W);
内酯化反应真空度:-0.065MPa~-0.080MPa;
内酯化反应温度:75℃~80℃;
内酯化反应时间:4~6h;
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趁热过滤,弃滤液,留滤饼,滤饼用正丁醇洗涤。
其中理论量为投料时2KGA-Na的物质的量/2×106。
所述Na2CO3的用量按下列原则确定:
Na2CO3质量=(剩余的H2SO4的物质的量×106+投料时2KGA-Na的物质的量/2×106)×1.03~1.06。
内酯化反应前体系含水量低于1.5%时,通过将水添加到投入反应体系中Na2CO3,使体系中含水量增加到1.5~2.5%;当反应前体系含水量高于2.5%时,通过在投料前用正丁醇蒸汽载带法除水,使体系中含水量降低到1.5~2.5%。
所述酯化反应和内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水用正丁醇蒸汽载带法去除。
将内酯化反应后得到的维生素C钠的粗制品,投入甲醇溶液中,按照现有技术进行酸化、活性炭脱色、过滤,得到维生素C溶液。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粗Vc的收率(等于酯化转化率*内酯化转化率*酸化过程的收率)可达到90%以上,而现有技术两步发酵法的收率为为80%左右,至少可提高10个百分点。而且本发明的方法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中用水,解决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收率。由此可见本发明技术将大大推动Vc方法的技术进步,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42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