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投落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5943.9 | 申请日: | 200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3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R·里根;J·格尼亚德克;M·努南;M·巴伦-博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ADC电信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兴鹏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通信网络,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光学通信网络中的光纤投落终端(fiber drop terminal)。
背景技术
通信服务的住所、公司、政府、教育和公共机构用户会希望通向通信网络的高带宽连接以高速率地发送和接收数据。高带宽通信允许用户获得高级通信能力的优点,比如VoIP(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通信、交互式游戏、高分辨率视频的传送(比如高清电视)、以及大数据文件的传输和/或接收。
通信服务提供者,比如电话公司、有线电视公司等知道用户希望以合理的费用获得这些高带宽的应用和/或服务。过去对于提供高带宽通信信道的努力包括比如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数字用户路(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SDL)和有线电视同轴缆线。这样的技术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宽带能力。例如,一些DSL服务能提供直到大约5Mb/秒的数据。然而,用户需要更高的带宽。上述技术对于一些用户而言带宽不够和/或这些技术的布置和/或维护相对昂贵。
对于更高带宽服务(例如直到500Mb/秒或更高的量级)的需求使得服务提供者寻求更新的技术。这样的一种技术被称作无源光网络(PONS)。PONS可使用布置在服务提供者中心站(或头端)和一个或多个终端用户房屋之间的光纤。服务提供者可采用中心站或头端,其包含用于将信号置于延伸到用户房屋的光纤上的电子设备。终端用户房屋可采用用于从光纤接收光信号的设备。在PONS中,中心站或头端、传输设备和/或定位在终端用户房屋处的传输设备分别可使用激光来将数据注入光纤上,其方式为不需要使用任何有源元件,比如中心站或头站和/或终端用户房屋之间的放大器。换言之,在PONS中,在服务提供者和终端用户房屋之间仅可使用光学元件,比如分路器(splitter)、光纤、连接器和/或接头。PONS对于服务提供者是具有吸引力的,因为无源网络与有源光学网络和/或老式铜基网络(比如公共开关电话网络(PSTN))相比维护和/或运行成本较低。除了可能比其它网络拓扑更便宜之外,PONS还提供了足够的带宽以满足很多终端用户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于高带宽通信的需要。
在PONS中,传输设备可经由通向房屋的光纤束传输包含音频、数据和/或视频的信号光纤可利用例如无源光分路器来分光以使得信号在网络中的一个聚集点从一根光纤(输入光纤)分散到多根延伸到例如用户房屋的输出光纤。通向用户房屋的光纤可经由光纤投落终端通向房屋。在光纤投落终端处,出现在一根或多根光纤上的信号可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终端用户房屋。光纤投落终端可安装在空中应用中,比如线杆顶部附近,沿着悬挂在线杆之间的多根光纤和/或多根铜导体束。光纤投落终端也可安装在安装于地面处和/或线杆在地面之下延伸的地下室中的接线盒中。
光纤投落终端也可由注射成型的塑料制成以将每单元成本保持为尽可能地低。由于光纤投落终端可暴露于自然环境,它们要能抵抗水渗透和/或由于紫外(UV)线而引起的退化。光纤投落终端机壳可由抗UV的塑料制造和/或装备有垫圈以防止水渗透。有时,用于机壳的塑料会疲劳和/或破裂从而导致水和/或水蒸气进入机壳内部。现有机壳配合表面(比如垫圈界面)的设计以利于水和/或水蒸气进入的方式作用。例如,垫圈材料可能硬度不足以在机壳的本体和/或机壳的基部之间提供防风雨的密封。
现有的光纤投落终端没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以允许机壳内的光纤至少以工业和/或制造商推荐的最小弯曲半径进行弯曲。当光纤以比工业和/或制造商推荐的最小值(比如1.75英寸)还要小的半径弯曲时,可能会导致光信号损失。
现有光纤投落终端可具有不利于服务和安装人员(下文中称为架线员)将光纤/连接器无阻碍和/或人机工程地结合和/或去耦的朝向。因此,架线员难以在某些情况下附接和/或移除连接器,比如在利用例如梯子和/或提斗升降机来对安装在线杆上的光纤投落终端进行维护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DC电信公司,未经ADC电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5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