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缸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0039.7 | 申请日: | 2010-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正;足羽正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波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体 装置 | ||
1.一种缸体装置,其构成为具有:
外筒(1),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第一端部侧被封闭而第二端部侧开口;
盖体(3),其为环状并设置成将所述外筒的所述第二端部侧的开口堵塞;
内筒(4),其设置于所述外筒内并在该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环状的贮油室(A);
活塞杆(7),其一端侧插入所述内筒内且另一端侧经由所述盖体自所述外筒向外部突出;
杆导向件(9、21、31),其为筒状,设置于所述内筒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并对所述活塞杆进行引导以使其能够滑动;以及
杆密封件(11),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内径侧,通过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侧滑动接触而将所述活塞杆密封,
所述外筒的所述第二端部侧的前端构成朝向所述盖体向内侧被铆边加工而形成的铆边部(1A、41A),
所述缸体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杆导向件的与所述盖体相对的相对面上,形成有第一环状突起(16、22、32)和第二环状突起(17、23、33),所述第一环状突起(16、22、32)设置于与所述铆边部对应的位置并支承所述盖体的外径侧,所述第二环状突起(17、23、33)相比所述第一环状突起朝径向内侧离开而设置并支承所述盖体的内径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突起的轴向高度尺寸比所述第二环状突起的轴向高度尺寸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导向件和所述杆密封件之间,设置有将自所述内筒内部经由所述杆导向件漏出的油液收纳的油积存室(15),在所述油积存室和所述贮油室之间,设置有容许所述油积存室内的油液朝所述贮油室流动而阻止反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1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导向件和所述杆密封件之间,设置有将自所述内筒内部经由所述杆导向件漏出的油液收纳的油积存室(15),在所述油积存室和所述贮油室之间,设置有容许所述油积存室内的油液朝所述贮油室流动而阻止反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1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导向件上形成有第一连通路径和第二连通路径,所述第一连通路径将所述第一环状突起和所述第二环状突起之间的环状空间与所述贮油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径将所述油积存室与所述环状空间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环状空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导向件上形成有第一连通路径和第二连通路径,所述第一连通路径将所述第一环状突起和所述第二环状突起之间的环状空间与所述贮油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径将所述油积存室与所述环状空间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环状空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杆密封件一体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导向件的与所述盖体相对的相对面由突起形成部(9C)和凹陷部(9D)构成,所述突起形成部(9C)形成有所述第一环状突起和第二环状突起,所述凹陷部(9D)位于所述突起形成部的径向内侧并沿轴向凹陷,该凹陷部(9D)收纳所述杆密封件并构成所述油积存室,所述第二环状突起配置于与所述凹陷部邻接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导向件的与所述盖体相对的相对面由突起形成部(9C)和凹陷部(9D)构成,所述突起形成部(9C)形成有所述第一环状突起和第二环状突起,所述凹陷部(9D)位于所述突起形成部的径向内侧并沿轴向凹陷,该凹陷部(9D)收纳所述杆密封件并构成所述油积存室,所述第二环状突起配置于与所述凹陷部邻接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边部前端的最小径部(1A1、41A1)位于所述第二环状突起的内径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003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