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连续界面吸附介质的有机废水循环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0566.8 | 申请日: | 201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3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丁桂甫;孙舒婧;陆闻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连续 界面 吸附 介质 有机 废水 循环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废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基于连续界面吸附介质的有机废水循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活性炭、磺化煤、沸石、硅藻土、焦炭及木屑等吸附质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吸附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这种利用吸附质表面对周围液体中分子或离子的吸附作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富集在吸附质表面,从而使其脱离液体的方法,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于有机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处理非常的有效。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孟范平等人在《各种吸附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材料导报,(2009,p69-73)中记载了使用不同吸附材料吸附处理印染废水。文中介绍了使用活性炭、天然矿物、固体废弃物吸附剂、无机物吸附剂及树脂吸附剂等吸附材料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和效果,并展示了新型的吸附材料壳聚糖。采用上述吸附剂对印染废水进行吸附处理,虽然吸附的污染物成分及吸附效率有差别,但是对印染废水的处理均是有效的,文章提到采用不同的吸附剂及其他方法组合可以对印染废水进行更为高效的处理。范明霞等人在《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p102-106)中记载了使用吸附方法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并介绍了一些与其他废水处理方法联用的吸附水处理方法,如氧化-吸附、吸附-微波辐射、混凝沉淀-吸附等。
上述针对两种有机废水所采用的吸附材料,均为粉体或颗粒状材料,由于印染废水和焦化废水本身包含大量并且成分复杂的污染物,粉体吸附介质虽然在污染物吸附方面表现出优良特性,但是回收,脱附及再利用则面临较高的成本问题。虽然联用的吸附水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吸附效率,并对吸附质的污染物脱附存在利好效应,但是存在原位处理所带来的水体二次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连续界面吸附介质的有机废水循环处理方法,采用连续界面吸附介质进行有机废水吸附处理及异位脱附,最终实现吸附剂循环使用的有机废水处理。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采用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介质对有机废水进行静态吸附;
所述的活性炭纤维的用量与有机废水的比例为2g/L;
第二步、将静态吸附后待处理废水进行循环吸附,具体是指:将步骤一中的活性碳纤维置于吸附槽中,采用水泵将待处理废水循环泵入吸附槽中进行循环吸附3小时;
第三步、将活性碳纤维进行化学电解处理,具体是指:将活性碳纤维与电源正极相连,将电极板与电源负极相连,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的NaSO4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直流电解;
所述的直流电解的电流为1A,电解时间为1小时。
第四步、将活性碳纤维进行酸性脱附处理,具体是指:将活性碳纤维置于pH=7的去离子水中并逐滴滴加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的HCl水溶液至pH<7,实现酸性脱附;
第五步、取出活性碳纤维并进行碱性脱附处理,具体是指:将酸性脱附处理后的活性碳纤维置于pH=7的去离子水中,并逐滴滴加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的NaOH水溶液至pH>7,实现碱性脱附;
第六步、将活性碳纤维加温干燥后重复进行第一步,实现有机废水循环处理。
所述的加温干燥是指:采用干燥桶加温至105℃进行干燥。
本发明采用具有连续界面的吸附介质对有机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并实现了吸附介质的异位脱附后处理,具有连续界面的吸附介质与普通粉体吸附剂相比较,同样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及很强的吸附、脱色及除异味性能,然而作为循环净化系统的吸附介质,更便于收集处理。另一方面,吸附介质吸附有机污染物饱和后均不具备自再生能力,传统的粉体材料再生需要采用专用设备,基于高温氧化等原理,工艺复杂,损耗率高,而具有连续界面的吸附介质的吸附污染物脱附,由于其具备连续的界面,易于操作,可以采用异位电化学脱附的方法,将吸附介质转移到体积相对较小与废水吸附系统分离的处理槽内,使用专门配置的处理溶液,不但可以避免原位电化学脱附产生二次生成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提高界面效率,操作实施简单易行,处理成本和能耗都将大大降低,特别适应于工业领域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静态吸附系统示意图;
图2为动态吸附系统示意图;
图3为吸附介质电化学氧化降解系统示意图;
图4为吸附介质化学法降解系统示意图;
图5为干燥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05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