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斑节对虾育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0945.7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0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孙丽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A23K1/16;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对虾养殖育苗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使用蛭弧菌蛭质体菌液进行斑节对虾育苗,以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虾苗免疫力、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鬼虾、草虾、花虾、竹节虾、斑节虾、牛形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养殖对象,在养殖虾产量中居首位。
近十几年来,我国集约化、高密度斑节对虾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问题也日趋严重,诸如营养不良、病害增多引起的抗生素滥用以及养殖水体污染等,都成为养虾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在斑节对虾育苗过程中,幼体患病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海区受到环境污染,近岸水质不稳定,斑节对虾育苗常因暴发虾病流行而造成大面积减产。引起斑节对虾虾苗发病的原因很多,有生物因素的,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附着性藻类;有非生物因素的,如水质、水温、光照、营养等。
微生态制剂有抗病、促生长的作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蛭弧菌是寄生于其他细菌,并能导致宿主细菌裂解的一类细菌。比一般细菌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可用来消除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提高水产养殖成活率的微生态制剂。
蛭弧菌的生活史可分为脱离宿主细菌、具有鞭毛、自由游泳的游泳体状态和在宿主细菌内生长发育的蛭质体状态。当游泳体蛭弧菌入侵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很快被停止,但蛭弧菌并不改变宿主细胞的表面结构,使原宿主仍具有抗原作用,因此不影响宿主的免疫原性,可刺激生物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制剂,无论是在食品工业还是在(海洋)水产养殖等领域,蛭弧菌的应用均是安全的。例如:在国外,Lenz and Hespell(1978)研究发现,蛭弧菌及对动物及人的细胞不具侵染性[Lenz R.W.,Hespell R.B.Attempts to grow bedellovibriosmicurgically-injected into animal cells.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978,119(3):245-248]。在国内,林茂等(2006)研究了蛭弧菌对鱼类细胞的作用,发现它对鱼类细菌没有侵染作用[林茂,杨先乐,薛晖,曹海鹏,邱军强。蛭弧菌BDH21 02对鱼类细胞及病原菌的作用。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通过开发适合于斑节对虾育苗过程中防治斑节对虾种苗病害,提高免疫力的育苗方法,提供一种能培育出健康、优质、存活率高且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斑节对虾的育苗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斑节对虾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蛭弧菌蛭质体菌液,其中,蛭弧菌菌株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BDFM05,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其简称为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2,保藏日期为2009年8月7日;
(2)在育苗池中投放蛭弧菌蛭质体菌液,使海水中蛭弧菌蛭质体含量达到101pfu/mL以上,曝气5-12h;
(3)将斑节对虾无节幼体以6~12万尾/m3的密度投入上述育苗池中;
(4)育苗过程中,定期投喂饵料,幼体投放后至少每隔5天投放一次蛭弧菌蛭质体菌液,使海水中蛭弧菌蛭质体浓度在10pfu/mL以上;待仔虾发育到15天时或仔虾体长全部达到1厘米以上时,即得到斑节对虾虾苗。
优选地,步骤(2)和(4)所述蛭弧菌蛭质体的浓度为101~107pfu/mL。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斑节对虾无节幼体的培育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09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