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水型的九孔鲍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1079.3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7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陈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A23K1/16;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水 九孔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水贝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促进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生长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九孔鲍,又名杂色鲍或台湾鲍,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名贵海味,它栖息于潮流畅通,海藻繁盛,透明度大,盐度较高的岩礁海域,为昼伏夜行的软体动物。1979年,台湾九孔鲍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东北角繁殖,随后推广至岛内其他地区,养殖方式从潮间围堰发展到陆地平面及立体网笼式。福建东山县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台湾的九孔鲍养殖技术,并迅速向南推广至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成为我国福建以南沿海鲍养殖的重要种类。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病害频发,鲍种质量严重下降,已成为九孔鲍健康养殖、持续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鲍的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对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其代谢毒素对鲍的毒害作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其种种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如导致鲍的胃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对鲍的机体免疫力产生不良影响,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副作用,给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都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另外,目前我国工厂化陆基鲍鱼养殖中,主要采用抽取外海水经过沙滤沉淀后进入养殖池,或抽取砂井水进行流水养殖,废水经管道直接排入海区,这种直抽直排方式存在能耗高,对海区污染大的缺点,不仅加重养殖成本,还成为鲍日后发生病害的一大隐患。
因此,探寻九孔鲍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养殖技术,提高其存活率和生长率,在九孔鲍的生产技术乃至鲍养殖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蛭弧菌是寄生于其他细菌,并能导致宿主细菌裂解的一类细菌;比一般细菌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可以裂解 包括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引发鲍病害的潜在致病菌。蛭弧菌的生活史分两个阶段:自由生活,能运动,不进行增殖的游泳体阶段和在特定宿主细菌的周质空间内进行生长繁殖的蛭质体阶段。蛭弧菌游泳体是指蛭弧菌侵入宿主细菌前的生长形式。蛭弧菌游泳体侵入宿主细菌的过程非常快,一般几秒钟内即可完成。相对于蛭弧菌蛭质体而言,虽然存在着制备繁琐、不易保存的弱点,但蛭弧菌游泳体在控制养殖水体和水产动物肠道的潜在致病菌方面具有起效快、活力强的优点。
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制剂,无论是在食品工业还是在(海洋)水产养殖等领域,蛭弧菌的应用均是安全的。例如:在国外,Lenz and Hespell(1978)研究发现,蛭弧菌及对动物及人的细胞不具侵染性[Lenz R.W.,Hespell R.B.Attempts to grow bedellovibrios micurgically-injected into animal cells.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978,119(3):245-248]。在国内,林茂等(2006)研究了蛭弧菌对鱼类细胞的作用,发现它对鱼类细菌没有侵染作用[林茂,杨先乐,薛晖,曹海鹏,邱军强。蛭弧菌BDH2102对鱼类细胞及病原菌的作用。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11]。
结合蛭弧菌游泳体的使用,该新型养殖技术采用的是周期换水,如此不仅减少养殖用水和废水排放,更是减少能耗,降低了养殖成本,是一种便利可行、节能环保的养殖方式。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养殖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和节水型的九孔鲍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节水型的九孔鲍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取海域无污染的深海水作为养殖用水;养殖用水经砂滤、沉淀和消毒后,注入养殖池;在养殖池上方盖遮光布以控制光照强度在500~2000lux之间;在养殖池的池底骑叠式摆放四脚砖;
(2)选取健康且状态良好的九孔鲍稚鲍投入养殖池中,稚鲍的壳长为1~4cm,投放密度为300~1000只/m2;
(3)向养殖池中喷洒蛭弧菌游泳体菌液,使池水中的蛭弧菌游泳体的浓 度达10~107pfu/mL;
(4)日投饵量控制在九孔鲍体重的5%~15%;饵料在投入前用浓度为10~107pfu/mL的蛭弧菌游泳体菌液浸泡15~45min;每隔5~30天换掉池水一次,每次换水后喷洒蛭弧菌游泳体菌液,使池水中的蛭弧菌游泳体的浓度达到10~107pfu/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4-氨基二苯胺合成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备阴离子手性离子液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