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封性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1581.4 | 申请日: | 201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8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华;向以轩;刘进;杨汶坪;胡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7/18 | 分类号: | F16H7/18;F16C33/7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性 发动机 附件 轮系惰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系统,特别是涉及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轴承的密封性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附件轮系用惰轮总成一般是由惰轮本体、芯轴、前防尘盖等零部件组成。而在惰轮总成的后方,即靠近缸体的一侧则没有采取任何密封措施来保护惰轮总成的轴承。其缺点为:当惰轮的使用环境较恶劣时,灰尘、泥沙等异物会通过惰轮总成靠近缸体一侧进入轴承内部,造成惰轮轴承油脂劣化,进而惰轮在运行时会因轴承滚珠与内外圈干摩擦造成异响,使发动机及整车的NVH性能下降,惰轮使用寿命降低,造成售后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装配方便、密封性高的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解决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寿命低问题及提升发动机与整车NVH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密封性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其由惰轮本体、前防尘盖、后防尘盖和芯轴组成。惰轮本体由轴承和在其上包塑形成的轮子组成,用来改变皮带的方向和相关件的皮带包角。芯轴是使惰轮装在托架上的支持件,芯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通过控制芯轴的尺寸来保证惰轮中心线到托架的距离。前防尘盖盖在惰轮本体的轴承前侧,通过装配惰轮总成到发动机上的螺母将其紧压贴在轴承内圈上,其与芯轴的前端相距0.12―0.3mm。后防尘盖盖在惰轮本体的轴承后侧,其内沿由芯轴紧压贴在轴承内圈上,其余部分绕过轴承外圈处的轮子包塑凸台,完全盖住轴承,并延伸到轮子的加强筋上方,与轴承外圈及轮子保持最小1mm的间隙。
本惰轮总成将各组件合理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整体结构,结构紧凑,利于装配。同时由于在惰轮轴承的前后两侧均增加了防尘盖,大大减少泥沙、灰尘等异物进入惰轮轴承内部,使轴承油脂不被异物劣化,或避免惰轮轴承油脂劣化后,轴承滚珠与轴承内外圈干摩擦造成的异响,在惰轮使用环境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保护惰轮轴承,延长惰轮的寿命,提高整车及发动机的NVH性能。同时,后防尘盖是被芯轴紧压在轴承内圈上,与惰轮轴承内圈及芯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方便惰轮安装在托架上。
附图说明
图1 是惰轮总成的组成示意图。
图2 惰轮本体2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是惰轮总成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惰轮总成安装到托架上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2、芯轴4、前防尘盖1及后防尘盖3,惰轮轴承22的前后两侧均有一个防尘盖1和3,两防尘盖紧贴轴承内圈26,绕过轴承外圈处轮子包塑凸台,与凸台相距1mm,并延伸到轮子21的加强筋的上方,如图2所示,这样防尘盖可以完全的盖在惰轮轴承22上,起到保护惰轮轴承、减少灰尘泥沙进入轴承密封圈24内部的作用。同时防尘盖紧贴在轴承内圈26上,而与轴承外圈23及轮子21保持最小1mm的间隙,这样惰轮即可自由旋转。芯轴3与轴承内圈26为过盈配合其配合尺寸是φ17 /φ17±0.006mm,后防尘盖3被芯轴4紧压贴在轴承内圈26上,其相对于芯轴4及轴承内圈26不能相对移动,而前防尘盖1是活动的,在装配时,是螺母将其紧压贴在轴承2的内圈上,同时与芯轴4的前端相距0.12―0.3mm。
惰轮总成的组装,将后防尘盖3贴在惰轮本体轴承22的内圈26上,同时将后防尘盖3的中心与轴承内圈26的中心对齐,将芯轴4施加压力穿过后防尘盖3中心孔压入轴承内圈26中,直到后防尘盖3端面与轴承内圈26端面完全贴合,且后防尘盖3相对于芯轴4及轴承内圈26不能相对运动,安装完成后如图3所示。
将惰轮总成安装到托架上,将惰轮总成套在穿过托架5的螺栓6上,将螺母7打紧,此时前防尘盖1应和惰轮轴承内圈26的外端面紧密贴合,且前防尘盖1相对于轴承内圈26及螺栓6、螺母7不能相对移动。装配完成后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相色谱柱前衍生反应器
- 下一篇:用于检测压板缺陷的设备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