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1706.3 | 申请日: | 201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7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泉;白庆利;贾钟贺;李建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斑 红点鲑 苗种 人工 培育 驯养 方法 | ||
1.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先后分为六个阶段:
A1阶段:即孵化管理阶段,鱼苗开口前,在孵化平列槽中饲养10~15天,每天用质量浓度为1%的盐水清洗孵化平列槽5~10次;
A2阶段:即浮游动物投喂阶段:将初次开口的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鱼苗从孵化平列槽中取出并放入平列槽中,饲养4~7天,每天投喂浮游动物6~8次,每次投喂持续20min;
A3阶段:即浮游动物和水蚯蚓混合投喂阶段:采用浮游动物和水蚯蚓混合投喂,投喂时间为9天,每天投喂5次,每次投喂持续20~30min;
A4阶段:即水蚯蚓投喂阶段:采用水蚯蚓作为鱼饵进行投喂,投喂时间为7天,每天投喂4~5次,每次投喂持续20~30min;
A5阶段:即水蚯蚓和人工饲料混合投喂阶段:采用水蚯蚓和人工饲料混合投喂,投喂时间为21天,每天投喂4次,每次投喂持续20~30min;
A6阶段:即人工饲料投喂阶段: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投喂时间为5天,每天投喂4次,每次投喂持续20~30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2阶段,所述将消毒后的鱼苗从孵化平列槽中取出并放入平列槽中的过程为:
采用器皿将消毒后的鱼苗从孵化平列槽中舀出,然后放入平列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A3阶段具体分为3个时期:
B1、第0天至第3天,每天第一次投喂水蚯蚓,后4次投喂浮游动物;
B2、第4天至第6天,每天前2次投喂水蚯蚓,后3次投喂浮游动物;
B3、第7天至第9天,每天前3次投喂水蚯蚓,后2次投喂浮游动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A5阶段具体分为3个时期:
C1、第0天至第7天,每天第一次投人工饲料,后3次投喂水蚯蚓;
C2、第8天至第15天,每天前2次投人工饲料,后2次投喂水蚯蚓;
C3、第16天至第21天,每天前3次投喂人工饲料,后1次投喂水蚯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1阶段,孵化平列槽中的水温为5℃~12℃,每个孵化平列槽的水平截面的尺寸为30cm×50cm水深度为0.2米,每个孵化平列槽中的鱼苗放养密度小于或等于0.83尾/立方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2阶段、A3阶段和A4阶段,平列槽中的水温均为8~15℃,每个平列槽的尺寸为50cm×2.5m,水深度为0.4米,每个平列槽中的鱼苗放养密度小于或等于3万尾/立方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2阶段、A3阶段和A4阶段中,所述浮游动物为丰年虫。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3阶段、A4阶段和A5阶段,水蚯蚓在投喂前经过以下处理:
首先将水蚯蚓在清水中吐泥1~2天;然后将水蚯蚓放入质量百分比为2%~3%的盐水中消毒1~3分钟;最后在清水中让水蚯蚓重新吸水1~2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A6阶段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的过程中,向平列槽中投喂的人工饲料量为300g/万尾·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斑红点鲑苗种的人工培育驯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6阶段中,将鱼苗按照体积大小分开培养,每个平列槽的尺寸为50cm×2.5m,水深度为0.4米,每个平列槽中的鱼苗放养密度小于或等于1.2万尾/立方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70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肽活性有机肥及加工方法
- 下一篇:树脂金属接合物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