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生产的环保砖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2685.7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1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桓宇;古耀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18/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污泥 再生 燃烧 废渣 生产 环保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生产的环保砖,具体地说它是以多种含油污泥,经过脱水后与煤矸石、垃圾焚烧飞灰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再生煤经燃烧后的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环保砖,属废物处理领域。
本发明还涉及该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环保砖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是炼油厂的工业废水、石油机械加工产生的电镀废水、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浮选、过滤、絮凝、化学等方法处理后产生的活性污泥和原油隔油池底泥、浮选池浮渣及原油油罐底泥等多种含油污泥的组合,含油污泥的产量巨大,而且污泥本身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的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和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污水处理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的凝聚剂、絮凝剂、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污水处理药剂。一般含有苯系物、酚类、蒽类等物质,并伴随恶臭和毒性,含油污泥中含油率在10%~30%,含水率在50%~90%。一般由水包油(O/W)、油包水(W/O)以及悬浮固体组成。污泥中的悬浮固体、胶体颗粒与油、水形成非常稳定的乳化体系,粘度较大难以沉降。由于含油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石油类物质,含油污泥体积庞大,若不加以处理直接填埋,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对周围的土壤、水体、空汽都将造成环境污染。其中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铜、铬、砷、汞、镉、铅、镍、锌等,病原菌、寄生虫卵、有机污染物及臭气将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一大公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处理技术。目前,本研究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利用含油碳酸钙污泥生产橡胶填充剂,并将多种含油污泥和煤矸石再添加一些助剂生产了含油污泥再生煤,这种再生煤作为燃料可用于水泥厂或火力发电厂,充分利用含油污泥的有用成分,解决了含油污泥的污染问题,但是燃烧后又产生了大量废渣,如不处理仍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垃圾灰渣和飞灰为原料的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生产的环保砖,从而解决了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又解决了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垃圾灰渣和飞灰的资源化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益,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良性循环利用。
本发明还提供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环保砖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現的;
一种用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生产的环保砖,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粉料 45~60份
垃圾灰渣粉料 25~35份
飞灰粉料 10~20份
硅酸盐水泥 13~18份
氧化钙 10~15份
硫酸钙 4~8份
氯化钠 0.5~0.8份
松香热聚物 0.005~0.02份,
磺酸钙 0.2~0.3份
硫酸钠 0.02~0.05份
铝酸钠 0.03~0.06份
水 13~25份,
所述的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粉料是炼油厂的工业废水、石油机械加工产生的电镀废水、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浮选、过滤、絮凝、化学等方法处理后产生的活性污泥和原油隔油池底泥、浮选池浮渣及原油油罐底泥等多种含油污泥的组合,经过脱水与煤矸石、垃圾焚烧飞灰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再生煤经燃烧后的废渣,经过破碎、分选、磁选去除废金属后,再经干燥、轮碾分选后制成粒径为-3mm的粉料;
所述的垃圾灰渣粉料是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发电后排出的炉底废渣,经过分选、粉碎、磁选去除废金属后、再经干燥、轮碾分筛后制成粒径为-3mm的粉料。
所述的飞灰粉料是生活垃圾在焚烧发电过程中通过烟气除尘系统除尘后排出的废灰,经过分选、磁选去除废金属后、再经干燥、轮碾分筛后制成粒径为-2mm的粉料;
所述的一种用含油污泥再生煤燃烧废渣生产的环保砖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下述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2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