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糖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3913.2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4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万顺;韩宝芹;孔晓颖;潘学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20 | 分类号: | A61L2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糖 人工 血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糖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人工血管在治疗血管性疾病和中青年创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工血管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经历,其性能得到不断改善,越来越接近理想人工血管的性能要求。涤纶、聚四氟乙烯、聚氨酯等材料已经在大口径(>6mm)人工血管的制造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5年通畅率可达90%以上,因此常用作大、中口径的动脉移植。但上述材料在制造小口径(≤6mm)人工血管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易引起血栓、慢性炎症反应、内膜增生、远期通畅率低等,因此在小口径人工血管中的应用并不理想。
随着生物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作为组织工程型人工血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目前研究热点,但并未大量临床使用。目前,作为组织工程型人工血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人工聚合材料,如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LLA)等,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吸收性,但由于其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小分子如乳酸、羟基乙酸等,也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另一类是从天然组织中提取的材料,如蚕丝蛋白、胶原蛋白、壳聚糖、海藻酸等,这些天然材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于制取,可降解吸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细胞的附着和生长,经过衍生化改性和特殊制造工艺,可以得到理想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其技术关键是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凝血性、提高远期通畅率、加快内皮化进程。
在申请号为200910264239.9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壳聚糖纤维编织的非血管支架,支架的长度为100±3mm,直径为18±2mm,并图示了该非血管支架为编织的网状结构;在申请号为200910264238.4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壳聚糖纤维编织的血管支架,支架的长度为28-32mm,直径为16-20mm,并图示了该血管支架为编织的网状结构。上述两个发明专利,由于其编织成网状结构,能够使血液等液体通过网孔,没有防侧漏作用,因此只能用于血管的管腔术后防治狭窄,不能作为人工血管的替代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糖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一种多糖人工血管,其特征是由多糖制成的水不溶性多糖纤维和由多糖制成的胶体溶液共同制成的致密的人工血管;所述的多糖是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透明质酸、海藻酸盐、肝素、硫酸软骨素、甲壳素、羧甲基甲壳素、羟丙基甲壳素、羟乙基甲壳素、羧甲基羟丙基甲壳素、羧甲基羟乙基甲壳素、羟丙基羟乙基甲壳素、磺酸化甲壳素、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羟丙基壳聚糖、羟乙基壳聚糖、羧甲基羟乙基壳聚糖、羧甲基羟丙基壳聚糖、羟丙基羟乙基壳聚糖、磺酸化壳聚糖或琥珀酰壳聚糖中的1种或2种。
上述的多糖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横截面直径为1-10mm、长度为2-50cm的人工血管模具上,均匀涂布多糖胶体溶液,将水不溶性多糖纤维紧密地缠绕或编织或机织在人工血管模具上,形成致密的多糖纤维层,再在多糖纤维层上涂布多糖胶体溶液,经自然干燥/加热干燥,或用交联剂进行交联,再经自然干燥/加热干燥,形成致密的膜层,多糖纤维和多糖膜共同形成致密的管状结构,从模具上取下,经裁切、包装、灭菌,制得多糖人工血管。
上述的多糖人工血管作为人工血管在临床手术中植入人体内,替代损伤或缺损的血管,改善供血状况的应用。
本发明的多糖人工血管具有较好的致密性、可拉伸性、可弯曲性、机械强度和柔顺性,在植入动物体内或人体内后,可被机体缓慢降解吸收,无免疫原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可以在创伤修复手术中植入机体内,作为人工血管替代损伤或缺损的血管,改善供血状况。
高分子多糖可生物降解、无毒副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成胶性、成膜性、可纺性,部分多糖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等还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抗菌等作用,所有这些特点都赋予高分子多糖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优良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39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