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风选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4682.7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6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善兰;周家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都市仙龙粮食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7/00 | 分类号: | B07B7/00;B07B11/06;B07B11/0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风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食机械的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粮食收割绝大部分采用机械收割,收割机出来的粮食含杂量超过收购粮标准,以往采人工、半机械清理费时、费工,而且效率低,增加了粮食收购中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除杂率高,可降低粮食中的含杂量的循环风选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循环风选器,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后端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出料口设置在进料口的下方,机架内设置吸风道、与吸风道相连通的分离区,分离区设置在吸风道的上方,分离区上方设置分离筒,分离筒固定连接在机架内,分离筒的至少一侧设置风机,风机固定连接在机架上,风机的下方且机架的外侧设置回流通道,回流通道的下端与吸风道相连通;分离筒的下方设置集尘室,集尘室的下方设置绞龙,绞龙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带座轴承支撑在机架上,绞龙的一端连接传动装置,绞龙的另一端通过链条连接绞龙关风器,绞龙关风器设置在绞龙的下方,绞龙关风器的一端通过第二带座轴承支撑在机架上;所述机架内铰连接压力活门,压力活门设置在出料口处,压力活门上设置平衡块。
所述机架内还固定连接至少一块匀料板,每块匀料板分别设置在进料口处,每块匀料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机架内的左右两侧。
所述机架内还设置匀料辊,匀料辊设置在进料口与出料口之间,匀料辊的左右两端分别支撑在机架上,匀料辊的一端通过链条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
所述机架内还设置插门,插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机架的左右两侧,插门的侧面上端焊接至少两个螺母,每个螺母内穿置一个调节螺栓,每个调节螺栓的另一端分别穿置在机架上,并连接六角星把手。
所述机架上穿置一根转轴,转轴上径向固定调风板,调风板设置在分离区内,转轴的一端连接手柄,手柄设置在机架外。
所述绞龙与绞龙关风器之间的链条上设置张紧轮,张紧轮固定在机架上。
所述机架上设置清理盖,清理盖设置在分离筒和活门的外侧。
所述分离筒外设置活门。
本发明工作时,物料由进料口进入到匀料板,经调节插门和匀料辊,使物料均匀分布的进入吸风道,料流进入吸风道时,低密度杂质随吸风道气流进入分离区,转动调节手柄可调节调风板在吸风道内的开启大小,从而达到调节吸风量的大小,可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被分离出来的低密度杂质随循环气流进入分离筒,通过分离筒的作用,低密度杂质与气流分开,落入集尘室,经绞龙收集后进入到绞龙关风器,排出机外。
风机将净化了的空气吸走,通过回流通道返回到吸风道。
经过清理后的净物料直接进入出料斗,达到一定重量后将压力活门推开,物料排出,进入下道工序。
通过旋转调节把手,可开启调节插门的开口大小,保证匀料效果,阻止内循环空气与外界流通,保证循环风选器的工艺效果。
张紧轮起张紧链条的作用,保证传动效率。
机器停止运转时,打开清理盖,可清理观察和清理绞龙,再打开分离筒活门可清理分离筒上格栅部分的集尘,保证机器使用效果。
本发明采用了闭路循环风的形式,本身具有除尘降尘的功能。这样节省了其它除尘设备,并且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而,可以避免热量的损失,不污染环境。可广泛用于粮食储藏、面粉、饲料加工、医药、油脂、食品、酿造等行业的颗粒物料清理。可将谷物中低密度杂质与颗粒物质(如小麦、大麦、稻谷、油料、玉米等)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中,1手柄,2链条,3张紧轮,4第二带座轴承,5绞龙关风器,6绞龙,7风机,8吸风道,9调风板,10分离区,11分离筒,12清理盖,13,14集尘室,15回流通道,16进料口,17第一带座轴承,18减速机,19皮带轮,20匀料板,21调节螺栓,22插门,23匀料辊,24出料口,25压力活门,26平衡块,27机架,2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都市仙龙粮食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江都市仙龙粮食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46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