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单元驱动电路和发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5196.7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7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翔;江万春;马丁·布吕克尔;王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斯兰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萍;李春晖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单元 驱动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发光单元驱动电路和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发光单元驱动方面,低端应用通常采用电阻与若干发光单元串联连接实现对发光单元(例如,LED 1~LED N)的驱动,如图1所示。此类方案使得输出电流会随着输入电压变化而变化,导致LED亮度不稳定或闪烁。在高端应用中,常采用脉宽调制调光IC(PWM IC),例如,降压电路、升压电路。此类方案造价较高,且电路结构复杂。
此外,在发光单元的软开通/软关断方面,在早期使用白炽灯的一些应用中,利用热惯性(thermal inertia)实现软开通/软关断。目前要实现软开通/软关断功能常采用可编程微控制器来调节PWM控制信号,此类方案造价较高。
另外,在发光单元调光方面,普遍采用可控PWM IC,使用外加逻辑信号进行调光。由于要求额外的控制信号,因此系统设计较复杂,同时造价较高。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基于以上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能针对不同的输入电压提供恒定的输出电流的解决方案。本发明人提出一种发光单元驱动电路,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单元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工作电压提供单元,其为驱动电路提供电压输入;驱动单元,其耦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被配置成驱动发光单元以使得发光单元导通或关断;以及反馈控制单元,其耦接在驱动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与驱动单元和发光单元一起形成反馈回路,用以稳定发光单元的工作电流。
[08]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调光单元,其耦接在发光单元与反馈控制单元之间,被配置成调节反馈控制单元的电流水平从而对发光单元进行调光。
[09]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开关单元和软开通/软关断设置单元,它们依次串联耦接在工作电压提供单元与驱动单元之间,其中,开关单元控制软开通/软关断设置单元工作在软开通设置状态或软关断设置状态,用以控制发光单元的软开通或软关断。
[10]优选地,驱动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包括第一晶体管,其集电极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正向输入端,发射极连接到发光单元,基极通过第一基极电阻连接到反馈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并且通过输入电阻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正向输入端。
[11]优选地,反馈控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包括第二晶体管,其集电极作为第一控制端通过第一基极电阻连接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反向输入端,基极通过第二基极电阻连接到调光电阻的一端,调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反向输入端,其中第一晶体管、第一基极电阻、第二晶体管、第二基极电阻以及发光单元构成的反馈回路被配置成用以稳定发光单元的工作电流。
[12]作为优选实施例,驱动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包括第一晶体管,其集电极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正向输入端,发射极连接到发光单元,基极通过第一基极电阻连接到软开通/软关断设置单元的第一设置端。
[13]优选地,软开通/软关断设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包括由软开通设置电阻和一个共用的软开通/软关断设置电容构成的软开通设置回路以及由软关断设置电阻和该软开通/软关断设置电容构成的软关断设置回路,其中在软开通设置回路中,软开通设置电阻连接在软开通/软关断设置单元的第一设置端与开关单元之间,开关单元的另一端连接到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正向输入端,软开通/软关断设置电容连接在第一设置端与反馈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之间;在软关断设置回路中,软关断设置电阻连接在第一设置端与工作电压提供单元的反向输入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斯兰姆有限公司,未经奥斯兰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51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现场维护工具的改进功能
- 下一篇:转换支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