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颅内支架输送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0224.4 | 申请日: | 201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3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席刚明;吕席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席刚明;秦骊萍 |
主分类号: | A61F2/84 | 分类号: | A61F2/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输送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颅内支架输送导管。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是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根本病因,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高特点。一旦发病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对于未及时就诊的患者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只有那些能在狭窄的血管闭塞前就诊的患者才能享受有效治疗——脑血管介入治疗。目前用于颅内治疗动脉狭窄的支架有两种:即,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自膨式支架柔软,易通过扭曲的动脉,到达狭窄部位,然而,其价格昂贵、术后再狭窄率高,难以被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接受,不便于普及。球囊扩张支架具有质地较硬、柔顺性差、难以通过扭曲的动脉到达狭窄部位等缺点。然而,其贴壁性能好,术后再狭窄率低,尤其是价格便宜,备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亲睐。
目前使用的颅内专用球囊扩张支架,为裸支架,使用时直接在微导丝导引下将支架向颅内狭窄部位推送。因支架是裸露的,当其经过极度扭曲或折叠的血管,或者遇到较硬的斑块时,将出现“鱼嘴现象”,即支架的远端将张开,牢牢地铲入内膜,支架不能到达狭窄部位,为此不得不放弃手术,是医生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同时让患者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让球囊扩张支架顺利到达狭窄部位,目前是一个难题,尚无妥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颅内支架输送导管,能够通过导管将支架输送至血管的狭窄部位释放,降低因血管扭曲,支架输送过程中阻力过大,支架难以到位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颅内支架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输送段、游离段,输送段的材料为均质塑料,输送段的管壁内部设有由不锈钢丝编织而成的骨架,输送段的外管壁和内管壁上均涂有亲水膜,输送段的一端设有阀门接口,另一端与游离段连接,游离段的导管外壁呈圆锥状,其粗端与输送段连接,细端的外壁上设有马克标记,游离段的材料为塑料,游离段的管壁内部绕有铂金圈,游离段的内壁上涂有亲水膜。
有益效果:
使用本发明所述的颅内支架输送导管,该导管较柔软,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管腔内外均涂有亲水层,具有超滑性能。其游离段呈圆锥状,遇到扭曲、折叠的动脉或动脉斑块时,便可轻松越过,因其拥有超滑的内表面,当支架通过时将非常轻松,不至于产生阻塞感,以至于输送困难。输送段的尾端拥有与“Y”阀的接口。可单独当作导引导管使用,也可在8F导引导管内使用。输送段导管的管壁由均质塑料构成,外壁上涂以亲水膜,管壁内部设有由不锈钢丝编织而成的骨架,可以增加导管的强度和扭控性,并使之耐受更高的注射压力;内壁涂有亲水膜涂层,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游离段导管的远端端口处设有马克标记,便于在透视下观察导管远端应置放的精确位置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颅内支架输送导管,所述导管包括输送段1、游离段2,导管全长100cm,外径2mm,内径1.5mm,其中输送段1长90cm,游离段2长10cm,输送段1的材料为均质塑料,输送段1的管壁内部设有由不锈钢丝编织而成的骨架,输送段1的外管壁和内管壁上均涂有亲水膜,输送段1的一端设有阀门接口3,另一端与游离段2连接,游离段2的导管外壁呈圆锥状,其粗端与输送段1连接,细端的外壁上设有马克标记4,游离段2的材料为塑料,游离段2的管壁内部绕有铂金圈,游离段2的内壁上涂有亲水膜。
本发明所述的颅内支架输送导管,输送段90cm,管壁内部含有骨架部分,主要起支撑作用。游离段10cm,管壁内部绕有铂金圈,具有随血流漂浮的作用,非常柔软。当进行颅内支架置入时首先将该管游离段输送至狭窄动脉段的近端,然后经该管将支架输送至狭窄部位,然后扩张球囊,释放支架即可,操作十分方便,能够有效节省支架置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减少射线的照射时间,降低射线长时间照射对病人造成伤害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席刚明;秦骊萍,未经席刚明;秦骊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02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