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0623.0 | 申请日: | 201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7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少飞;詹国良;李伟善;邓旭华;曾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基础新世纪混凝土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实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腐蚀电化学测试研究中,金属电极经常采用环氧树脂固封。有些电极电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如金属铁与溶液中的氯离子作用常发生缝隙腐蚀,在碳钢与树脂的界面处发生腐蚀。缝隙腐蚀的电位远远低于金属的点蚀电位,导致金属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结果重现性差,对研究金属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和误导。传统的金属表面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机械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如表面抛光、除油、钝化和磷化等。但钝化和磷化对碳钢的耐蚀性并未起积极作用。蔡宗平等[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9,29(3):202-203]利用硅烷偶联剂对金属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然后再采用环氧树脂包封,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属与树脂间的结合力,但还未能有效地抑制缝隙腐蚀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钢电极,该碳钢电极可防止缝隙腐蚀的发生,提高电化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碳钢电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碳钢电极,该碳钢电极包括碳钢、环氧树脂、硅橡胶和铜线;所述碳钢和硅橡胶的接触界面涂覆一层环氧树脂。
上述的碳钢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将碳钢加工成碳钢圆柱;用400~4000目砂纸将碳钢圆柱的表面逐级抛光;接着将碳钢圆柱的一截面焊接铜线,然后用环氧树脂将碳钢圆柱及焊接口密封住,待环氧树脂固化成型后,将碳钢的另一截面磨出作为工作面,工作面在使用前用砂纸逐级打磨至4000目,水洗,乙醇出油;最后在碳钢圆柱与环氧树脂的接触界面涂覆一层硅橡胶,得到碳钢电极。
所述碳钢圆柱的高为5~10毫米,截面直径为6~8毫米。
所述硅橡胶的厚度为1~2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采用涂覆工艺,在碳钢电极金属与环氧树脂交界处涂覆一层室温硫化硅橡胶,待其固化后,金属与硅橡胶的界面以Me-O-Si共价键形式结合,提高了界面间的结合力,从而抑制缝隙腐蚀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方法简单有效,能够有效提高电化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碳钢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碳钢电极的侧视图,(b)为碳钢电极的工作面图;1为碳钢圆柱,2为环氧树脂,3为硅橡胶,4为铜线。
图2为本发明阳极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比较图。
图3为本发明显微形貌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将碳钢加工成高为5毫米,截面直径为8毫米的碳钢圆柱;用400~4000目砂纸将碳钢圆柱的表面逐级抛光;接着将碳钢圆柱的一截面焊接铜线,然后用环氧树脂将碳钢圆柱及焊接口密封住,待环氧树脂固化成型后,将碳钢的另一截面磨出作为工作面,工作面在使用前用砂纸逐级打磨至4000目,水洗,乙醇出油;最后在碳钢圆柱与环氧树脂的接触界面涂覆一层厚度为1mm的硅橡胶,得到碳钢电极。
实施例2
将碳钢加工成高为10毫米,截面直径为6毫米的碳钢圆柱;用400~4000目砂纸将碳钢圆柱的表面逐级抛光;接着将碳钢圆柱的一截面焊接铜线,然后用环氧树脂将碳钢圆柱及焊接口密封住,待环氧树脂固化成型后,将碳钢的另一截面磨出作为工作面,工作面在使用前用砂纸逐级打磨至4000目,水洗,乙醇出油;最后在碳钢圆柱与环氧树脂的接触界面涂覆一层厚度为2mm的硅橡胶,得到碳钢电极。
实施例3
将碳钢加工成高为8毫米,截面直径为7毫米的碳钢圆柱;用400~4000目砂纸将碳钢圆柱的表面逐级抛光;接着将碳钢圆柱的一截面焊接铜线,然后用环氧树脂将碳钢圆柱及焊接口密封住,待环氧树脂固化成型后,将碳钢的另一截面磨出作为工作面,工作面在使用前用砂纸逐级打磨至4000目,水洗,乙醇出油;最后在碳钢圆柱与环氧树脂的接触界面涂覆一层厚度为1mm的硅橡胶,得到碳钢电极。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基础新世纪混凝土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广东基础新世纪混凝土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0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