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280670.5 申请日: 2010-09-14
公开(公告)号: CN101999328A 公开(公告)日: 2011-04-06
发明(设计)人: 张小葵;李裕强;郑凤英;邢祥;金艳梅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
代理公司: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代理人: 鲍光明
地址: 264209 ***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红螺 生态 育苗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尤其是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脉红螺(Rapana vanosa) 俗称红螺,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日本沿海和朝鲜半岛沿海分布也比较丰富。在我国南海沿岸产量较少,渤海、黄海产量较大。 脉红螺体型较大,成体壳高110~120mm(最大140mm),其足部特别肥大,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为现代家庭、宾馆餐桌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常用于代替鲍鱼。脉红螺除鲜食外,多加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市场前景广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脉红螺自然资源几近枯竭,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恢复脉红螺资源,开展和推广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养殖迫在眉睫。

    脉红螺生长速度快,因其肉食性,主食双壳贝类,在生态化养殖中可以很好的控制双壳贝类的生长和密度,是解决以往浅海、池塘及滩涂养殖因品种单一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病害频繁发生的理想品种。脉红螺适合筏式笼养、网袋平养、海底底播等多种养殖方式,是目前筏式养殖良好的替代品种和间养品种,也是池塘生态养殖中很好的混养品种。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为数不多的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因主要技术无法突破,存在育苗成本高、出苗量少、出苗率不稳定等问题,无法实现规模化育苗示范效应。脉红螺受精卵发育成面盘幼体后需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幼体逐渐变态为动物食性的底栖稚螺,在脉红螺的人工育苗中,底栖稚螺常用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作为变态后匍匐幼体的附苗基,因匍匐幼体食性转换为动物食性,需向附着基投撒新鲜蛤肉碎块作为饵料,由于附着基上的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育苗水质的恶化,幼体的存活率低,一直无法实现商品苗的批量生产,严重影响了脉红螺养殖规模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室内育苗以新鲜蛤肉碎块为饵料,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幼体的存活率,本发明提供一种脉红螺网袋(笼)生态育苗法,该方法使脉红螺食性转换过程中成活率大幅提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a、将水温在10~25℃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1,育肥池水温为12~26℃,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5个/m3;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26℃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 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24℃;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孵出当日投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6次投喂,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μm,以1.0~1.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3至1: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 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3螺层稚螺与活饵料(双壳贝幼苗)共同装入60目网袋、网笼或网箱下海,稚螺在自然海区完成植物食性到动物食性的转换,前期摄食自然海区微藻及附着于网袋(笼)及双壳贝幼苗表面的底栖硅藻,后期摄食双壳贝幼苗,这种方法不仅使室内培育提前40天结束,换水成本节约50%以上;而且有效避免了以往培育池中使用蛤肉、鱼肉等引起的水质腐败,减少了施用药物对苗种质量安全的影响;同时网袋(笼)内自然微藻-幼贝-幼螺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省去了室内培养饵料供应成本,且活饵料营养丰富,稚螺变态率高、幼螺生长快;由于稚螺提前在自然海区得到锻炼,因此商品苗健壮、成活率高。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未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06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