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旋转插头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2730.7 | 申请日: | 201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许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5/00 | 分类号: | H01R35/00;H01R35/0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旋转插头,特别涉及一种由第一、二基座所枢接而成的插头,且第二基座的枢接轴线与第一基座的中心轴线形成一夹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为了达到插头可旋转的目的,通常端子与接线端也需要枢接,所以,端子与接线端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安全性也令人疑虑,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的第565062号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可旋转插头。此外,现有技术的操作方式较为传统,已不能满足创新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
一种可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座,具有公接头;
一第二基座,枢设于该第一基座;以及
一缆线,穿过该第一、二基座而电性连接于该公接头;其中该第二基座的枢接轴线与该第一基座的中心轴线形成一夹角θ,且该第二基座可沿着该枢接轴线旋转,夹角θ的较佳值为0°<θ<90°。
一种可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座,具有公接头,该第一基座的第一接触面上设有半圆形导槽;
一第二基座,枢设于该第一基座,该第二基座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突柱,该突柱可在该导槽的第一端壁及第二端壁之间移动;以及
一缆线,穿过该第一、二基座而电性连接于该公接头;其中,该第二基座的枢接轴线与该第一基座的中心轴线形成一夹角θ,且该第二基座可沿着该枢接轴线旋转,夹角θ的较佳值可为25°<θ<65°。
一种可旋转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座,具有公接头,该第一基座的第一接触面上设有下陷平面;
一第二基座,枢设于该第一基座,该第二基座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突柱,该突柱可在该下陷平面的第一端壁及第二端壁之间移动;以及
一缆线,穿过该第一、二基座而电性连接于该公接头;其中,该第二基座的枢接轴线与该第一基座的中心轴线形成一夹角θ,且该第二基座可沿着该枢接轴线旋转,夹角θ的较佳值可为35°<θ<55°。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发明的缆线连接于公接头,不需要另外枢设接线端,结构较为精简,且大幅提升安全性,当第二基座沿着枢接轴线旋转时,不会扭转第一、二基座内的缆线。
本发明具有另一有益的效果:本发明的第二基座沿着枢接轴线旋转时,第一、二基座却可达成折叠的效果,此一旋转与折叠之间的交互变化,可以满足创新市场的需求。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第一定位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第二定位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枢接状态(一)的部分剖视图。
图3A、3B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枢接状态(二)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枢接状态(三)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枢接状态(四)的部分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枢接状态(五)的部分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的限制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可旋转插头的另一限制机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第一基座
12第一凹槽
14滑槽
15第一接触面
16定位件
18第二凹槽
20第二基座
25第二接触面
30公接头
40缆线
50,50a,50b,50c枢轴
52,52a第一止挡部
52d多个弹性卡勾
52,52b,52c C形扣
54第二止挡部
54b C形扣
56孔洞
60限制机构
62导槽(凹陷部)
64突柱(止挡件)
66下陷平面(凹陷部)
68突块(止挡件)
100插头
151轴孔
251轴孔
621第一端壁
622第二端壁
661第一端壁
662第二端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27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变速箱支架模具型芯
- 下一篇: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