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开炉配料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2861.5 | 申请日: | 201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9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龚继兵;王立军;尹冬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配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炉装炉配料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建高炉开炉时的装炉配料方法。
背景技术
新建高炉能否顺利开炉对各方面影响很大,而开炉料的配料方式和计算方法的合理与否对高炉开炉并顺利达产关系极大。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高炉开炉配料方法为:将正常料分为两段,将高炉从炉底到炉顶总共分为6段。第1段为垫底料,为净焦垫底;第2段为枕木,填充到风口中心线;第3段为净焦,填充的体积为从垫底料开始算起,一直到炉腹填满;第4段为过渡料,所谓过渡料一般为净焦加烧结矿,也有的按不同的要求和需要添加小品种杂矿石。填充的体积为炉腰体积,有时也按需要填充到炉身下部分体积。第5、6段为正常料,这两段的矿石批重不变,区别只在于上下两段的焦比不同,且下段焦比是上段焦比的两倍。使用这种开炉配料方法的高炉在开炉后恢复时间都比较长,加风上强度都比较慢。尤其是炉前出铁比较困难,极大影响了开炉进度。上述装炉配料方法的主要缺陷是:
1、正常料分段过少,焦比梯度较大。将正常料与过渡料加在一起只有3段,因此总共也只能有3段焦比。
2、正常料的矿石批重固定不变,只是焦炭批重分成两部分,这种计算方法与高炉实际生产时炉内的矿石批重情况不符。
3、原配料计算方法一般不使用除锰矿外的杂矿石,因此无法形成合理的炉料结构,不利于开炉恢复。
4、原配料计算方法不控制渣比,不控制渣中各成分比例,只控制终渣二元碱度。通过这种配料方法开炉时,因为形成的炉渣渣量少,不利于开炉初期加热炉缸;形成的炉渣成份极不合理,粘度高,流动性极差,不利于开炉初期渣铁分离及渣铁排放,对高炉顺利开炉及快速达产极为不利。
5、原配料计算方法枕木不计算体积,而实际开炉装料时尚未点火送风,枕木便已实际占用了炉缸的容积,所以在装料时总会有一部分料未装进去,无法实时验证装料体积与计算体积的误差。
6、原配料计算方法一旦开始装料以后,即使出现其他情况也无法再作出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根据高炉实际负荷梯度情况确定开炉料负荷梯度,并模拟实际生产中矿石在炉内下降过程分配矿石批重的高炉开炉配料装炉方法,从而使新建或中修、大修降料线后的高炉能顺利开炉并尽快达产。
为此,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高炉开炉配料方法,将高炉从炉底到炉顶至少分为10段,第1段为枕木加垫底料,第2段为净焦,从第3段起装填有至少8段正常料。
各段正常料配料方法为:
高炉开炉正常料配料计算依据为各段碱度平衡和Al2O3平衡;
每段料的矿石批重不固定,而焦炭批重固定;矿石中烧结矿与球团矿的配比根据有利于高炉顺行的原则确定比例,每段料焦比从上到下采用不同的焦炭负荷,焦炭负荷根据各段预先给定的焦比和总焦比确定。
锰矿量根据生铁中含锰量计算得出;对于需要控制渣中MgO含量的,则根据渣中MgO含量来调节每批料中杂矿石的含量。
上述条件确定后,根据碱度平衡和Al2O3平衡计算出各段石灰石和硅石的配比,从而完成配料中的矿石配比。
各段料的批数根据装料体积、总焦比及总终渣碱度来调节。原则上每段的批数尽量均匀,每段料的体积之和等于本高炉开炉所要填充的总体积,按此批数填充的炉料合算的总焦比及总终渣碱度与规定要求达到的总焦比及总终渣碱度相等,总焦比与总终渣碱度原则上根据各厂及各高炉实践经验及开炉时外部的影响条件来确定。
在开炉前将配料计算好,按开炉要求装料,装料过程中校对计算料线与实际装料料线是否相符,并据此验证和调整计算体积与装料体积的误差。
正常料各段的焦比从下到上逐段递增。
正常料各段的矿石批重自下而上逐段递增。
所述杂矿石包括白云石、石灰石和硅石。
所述正常料为13段。
所述焦炭批重为18.00~22.00kg/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本分明在配料计算时将所有开炉料包括枕木和垫底料的总体积与高炉从炉底到炉喉料线位的体积相同,确保了实际装料料线与计算的料线相同。从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装料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有利于灵活应对装料时的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在装料过程中可以对通过开炉料的调整来弥补新开炉时枕木体积的不确定性以及大修高炉炉缸提及的不确定性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2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低碳钢炉外脱磷的方法
- 下一篇:暖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