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包渣厚与净空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2935.5 | 申请日: | 201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7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文;张越;王鹏飞;王小善;王鹏;郭猛;王文科;宋广刚;李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00 | 分类号: | B22D2/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净空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炼钢厂用于同时测量钢包熔渣渣厚与净空的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钢包净空是指钢包内钢水面距钢包上沿的高度。钢包渣厚则是指钢包内熔渣的厚度。转炉出钢后,准确掌握钢包内钢水面距钢包上沿的高度即钢包净空,对指导转炉装入数量、减少剩钢及稳定转炉出钢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极大好处。而准确掌握钢包内熔渣的厚度即渣厚,对合理控制加铝量、提前控制白灰加入量、指导精炼钢水处理等都十分有益和有利。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炼钢厂对出钢后钢包内的钢水量与带渣量的关注度以及重视程度均明显不足,乃至于对钢包净空与渣厚信息既不采集,更不进行跟踪评价,从而不能及时对转炉装入量进行调整,更无法指导精炼操作,使转炉出钢后的一段区间处于无控制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能同时准确测定钢包净空及熔渣厚度,从而指导转炉装入量和精炼钢水处理的方法。
为此,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钢包渣厚与净空测量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基础高度确定:
测量并记录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上表面与钢包包沿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作为基础高度;
2、比对标尺制作:
在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周围地面上涂印记做比对标尺:以0点为起点,向前量出步骤(1)基础高度的距离,并以此点为基准点;从起点始以40~60mm为单位进行标识,直至标识至260~360mm,形成渣厚比对标尺;再从基准点起以40~60mm为单位进行标识,直至标识至1400~1600mm,形成净空比对标尺;
3、钢管标记测量:
转炉出钢结束后,吹氧搅拌1~5min,待钢包内渣面平稳后,将一根距手持端端头100mm处涂有标记的4~6m长的钢管另一端垂直插入钢水中,并保证钢管上的标记与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上表面平齐,停留5~8s后将钢管拔出;
4、测量结果确定:
将钢管插入钢水端与比对标尺起点对齐,比对记录测量结果;有明显灼烧痕迹部分的长度即为熔渣渣厚;基准点到钢管手持端标记处的距离就是净空高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方法充分利用转炉炉后平台,无需投资和添置任何检测器具,便可一次同时完成钢包渣厚与净空两项检测,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测量省时省力,直观明了,可迅速快捷地掌握钢包渣厚与净空数据信息,及时进行装入量调整,净空小可适当提高转炉装入量,反之则适当减少提高转炉装入量,同时可将渣厚信息同时精炼岗位,以指导和调整操作。采用本发明可提高转炉挡渣标挡渣成功率,减少转炉出钢带渣量,降低炉渣对钢水的污染,稳定冶炼合金收得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在260t转炉和260t钢包上进行测量。
整个过程和具体步骤为:
1、确定基础高度:
用卷尺测出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上表面与钢包包沿上表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记录作为基础高度。钢包选用一个砌筑完毕、且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新钢包进行测量,以减少测量误差。
2、制作比对标尺:
在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一侧的地面上用白色油漆涂印记做比对标尺。首先确定起点和基准点,将以0点为起点,以向前量出基础高度的距离作为基准点,并将起点和基准点划上标记白道。
根据掌握的熔渣厚度情况,从起点始以50mm为单位进行划道标识,直至标识至300mm,形成测量渣厚的比对标尺。
根据掌握的钢包净空尺寸范围,从基准点起以50mm为单位进行划道标识,直至标识至1500mm,形成测量钢包净空的比对标尺。
3、钢管标记测量:
准备一根长4.5m、空心外径10mm、壁厚2.0mm的钢管,并在距钢管一端100mm处用白油漆划上一条标记。转炉出钢结束后,吹氧搅拌3min,待钢包内渣面平稳后,手持钢管标记端的端头,将钢管另一端垂直插入钢水中,并保持钢管上的标记与转炉炉后平台取样孔上表面平齐,停留6s后将钢管拔出。
4、确定测量结果:
将钢管插入钢水端与比对标尺起点对齐,即可比对并记录测量结果。有明显灼烧痕迹部分的长度即为钢包内熔渣渣厚;基准点到钢管手持端标记处的距离就是钢包的净空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29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