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气瓶钢连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3568.0 | 申请日: | 201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8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荣;陈永;杨文中;曾建华;熊元波;李贵学;陈雄;潘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00 | 分类号: | B22D11/00;B22D11/041;B22D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王凤桐 |
地址: | 61706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气 瓶钢连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气瓶钢连铸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气瓶钢主要用于生产高压气瓶,属于高门槛准入钢种。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所以其对铸坯和轧材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必须保证铸坯和轧材中心的致密度。否则就容易在冲压过程产生裂纹缺陷,使产品报废。
基于此项原因,目前高压气瓶钢绝大多数采用模铸钢坯进行生产,以提高压缩比,从而保证轧材内部质量和中心致密度。但是与连铸钢坯相比,模铸钢坯虽然在中心致密度方面具有优势,但与连铸相比,模铸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高铸坯中心致密度的高压气瓶钢连铸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压气瓶钢连铸方法,以使铸坯中心致密度达到高压气瓶钢的特殊要求。
连铸过程中,如图1所示,来自钢包1的钢水从中间包2中浇注至圆坯结晶器3,形成未完全凝固的铸坯,然后将该未完全凝固的铸坯以一定的拉速从结晶器3中拉出并依次经过二次冷却区和空冷区8,最后得到完全凝固的铸坯。继续拉动铸坯并在拉矫段9和水平段10进行拉矫和整型,从而得到铸坯。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影响连铸铸坯中心致密度的因素主要是二次冷却区的喷淋冷却。
在连铸过程的二次冷却区进行喷淋冷却时,由于拉速波动等影响,铸坯在依次经过各喷淋冷却段时会导致液相流动速度逐渐减缓,因而容易导致液相在未到达固相时凝固,从而形成疏松、缩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气瓶钢连铸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钢水从中间包浇注至结晶器,形成未完全凝固的铸坯,然后将该未完全凝固的铸坯以拉速Vc从所述结晶器中拉出并依次经过二次冷却区和空冷区,以得到完全凝固的铸坯;其中:在二次冷却区中使用依次设置的四个喷淋冷却段进行二次冷却,所述四个喷淋冷却段的单位面积上的铸坯冷却强度以L/(min·m2)计分别为:w1=1050Vc2-985Vc+272;w2=81Vc2-21Vc+18;w3=42Vc2-7Vc+11;w4=39Vc2-18Vc+13。其中,冷却强度wi表示在第i个喷淋冷却段中,每分钟对单位铸坯表面喷淋的水量。每个喷淋冷却段包括围绕铸坯的各表面设置的多个喷头。在铸坯的各表面上方,沿铸坯的长度方向布置成多排喷头,各排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另外,每排喷头沿铸坯的宽度或厚度方向布置。根据不同的铸坯尺寸,可以沿宽度或厚度方向选择每排中所使用的喷头数量,或者调节每排中各喷头之间的间距。通过控制所使用的喷头数量和/或喷头的喷水强度,可以设定每个喷淋冷却段的冷却强度。调整喷淋冷却段的冷却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通过根据拉速确定的各喷淋冷却段的喷淋强度,能够在连铸坯壳凝固、冷却并逐渐变厚的过程中使坯壳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真正的冷却均匀,从而可以在液相仍保持所需流速的情况下迅速冷却,以避免疏松和缩孔的产生。
另外,影响铸坯中心致密度的因素还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间包中钢水的过热度:浇注时,采用过热度较低的钢水浇注会导致铸坯冷却太快,使得浇注无法连续进行,采用过热度较高的钢水浇注会导致铸坯冷却太慢,容易出现疏松、缩孔等缺陷。
连铸的拉速:拉速的波动将导致铸坯的凝固过程发生变化,从而使铸坯上不同位置发生不均匀凝固,凝固组织生长不均匀,且凝固点终点位置不稳定,导致液相在未到达固相时凝固,从而形成疏松、缩孔。
因此,优选地,浇注时,将中间包中的钢水过热度控制在20-30℃。从而能够降低钢水凝固时液态钢液和固态钢坯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化,从而增大铸坯内部等轴晶面积,提高铸坯中心致密度。
另外,优选地,本发明的连铸方法包括在连铸过程中稳定控制连铸拉速Vc,使Vc保持为基本恒定的数值。通过保持拉速稳定,从而可以保证铸坯内凝固组织生长均匀和凝固终点位置稳定,为提高铸坯凝固过程致密度和充分发挥轻压下功能提供保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35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低松比铜粉的雾化生产方法
- 下一篇:铜包铝芯硅橡胶绝缘及护套控制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