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4110.7 | 申请日: | 201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5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大场义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K17/687 | 分类号: | H03K17/687;G09G3/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具备有开漏极(open drain)型输出晶体管(transistor)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从以往,为人所知有一种具备开漏极型输出晶体管的驱动电路。此种驱动电路,是例如用以驱动萤光显示管等自发光元件而使用。
图4是显示萤光显示管的驱动电路10的构成的图。如图示,该驱动电路10是构成为于半导体芯片11上,包含由高耐压的P沟道(channel)型MOS晶体管所构成的输出晶体管T1至Tm,以及由金属接垫(pad)所构成的输出端子P1至Pm。
于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源极(source)是施加有正的电源电压VDD(+5V),于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栅极(gate)是分别施加开关(switching)控制信号C1至Cm。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漏极是分别连接至输出端子P1至Pm。
并且,输出端子P1至Pm是分别连接至设置于半导体芯片11的外部的萤光显示管VFD1至VFDm的阳极(anode)。负的高电压VPP(例如,-80V)是施加于萤光显示管VFD1至VFDm的称为灯丝(filament)的阴极(cathode)。
在此,当输出晶体管Tx导通(on)时,对应的输出端子Px的电压是成为电源电压VDD,于阳极-阴极间产生VDD+VPP的电压差(例如85V),借此,从对应的萤光显示管VFDx的阴极放出的热电子,通过插设于阳极-阴极间的萤光体而流至阳极。借此,萤光显示管VFDx点亮。
另一方面,当输出晶体管Tx关断(off)时,由于对应的萤光显示管VFDx的阳极-阴极间的电位差消失,热电子不会于萤光体中流动,故萤光显示管VFDx熄灭。此时,由于VDD+VPP的高电压是施加于输出晶体管Tx的源极-漏极间,故输出晶体管Tx必须为具有能承受如此高电压的耐压的高耐压晶体管。
此种电动电路是例如记载于下述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09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输出晶体管T1至Tm必须具有高耐压特性,为了确保这种特性,而在晶圆(wafer)的完成阶段进行耐压检查。此时,将输出晶体管T1至Tm设定为关断。接着,使探针接触至输出端子P1至Pm,并施加负的高电压VPP(例如,-80V),测定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漏(leak)电流即可。
之后,通过划线(scribe)工艺,将晶圆切断成许多的半导体芯片11,并仅拣选通过前述耐压检查的半导体芯片11,进行半导体芯片11的装配工艺。
然而,在输出端子P1至Pm非常多、如数百支到数千支的情形中,存在有量测仪器的探针的支数不足、测定时间拉长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鉴于前述的问题点所开发,本发明的驱动电路是具备有:多个输出晶体管,由施加正的电压于源极的P沟道型MOS晶体管所构成;开关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输出晶体管的开关;多个输出端子,分别连接至所述多个输出晶体管的各漏极;多个整流元件,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多个输出晶体管的各漏极;以及控制端子,共同连接于所述多个整流元件的阴极。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驱动电路,通过使用共同连接于多个输出晶体管的漏极的控制端子,可不进行使用探针的量测,而成批检查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耐压特性。
此外,通过于所述控制端子施加既定电压,于驱动电路的启动时等,也可初期设定输出晶体管T1至Tm的漏极的电压。
此外,通过于所述控制端子施加既定电压以量测漏电流,也可进行驱动电路的内部线路的短路检查。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其中:
图1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构成的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构成的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部分剖面图。
图4是显示现有技术的驱动电路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依据图1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示,驱动电路1是构成为于半导体芯片2上包含:由高耐压的P沟道型MOS晶体管所构成的输出晶体管T1至Tm;开关控制电路SCL1至SCLm;由金属接垫所构成的输出端子P1至Pm;二极管DO1至DOm(“整流元件”的一例);以及控制端子P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41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