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炉膛补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6519.2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2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军;王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军 |
主分类号: | F23L5/04 | 分类号: | F23L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闫立德 |
地址: | 2767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炉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炉膛补氧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锅炉控制炉膛煤的燃烧速度是依靠开启或关闭炉门完成的,例如封火时必须关闭炉门,即阻止进入炉膛的氧气量。反之,则使煤充分燃烧。试验表明目前的传统锅炉即使全部开启炉门,在炉箅上堆积煤和炉箅上炉条密布的作用下,炉箅下端的空气难于穿过炉箅和煤层进入炉膛,使炉膛内的氧气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炉膛内的煤不能充分燃烧,煤内的燃烧物质大量随浓烟排出炉体外,造成能源浪费,炉体耗费煤量大、污染环境。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在炉箅下端设置鼓风机向炉膛内吹风加氧,但只能改善炉内供氧问题,不能根本炉膛内煤层缺氧的不能充分燃烧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传统锅炉是在炉体2外端间隔距离设置外套加层5,使炉体外端与外套加层之间的密封空间形成水套3,利用水套内的水吸收炉体热量用于使用。水套内的水对炉体与外套加层形成压力,尤其是大型锅炉往往造成水套段的炉体和外套加层外涨,造成炉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炉膛补氧装置,采用在炉体内炉膛的周边设有加氧进风管的结构,为炉膛内煤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煤能充分燃烧,具有结构简单,能加固水套段炉体,制作成本和售价低,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和热利用率高的优点。为此,本发明采用在炉体内炉膛的周边设有一个与外相通的加氧进风管;或在炉体内炉膛的周边设有二个与外相通的加氧进风管,相邻的加氧进风管之间的夹角为呈90°~180°;或在炉体内炉膛的周边设有三个与外相通的加氧进风管,相邻的加氧进风管之间的夹角为呈60°~120°;所述的加氧进风管位于炉膛底部的炉箅上端,加氧进风管底部与炉箅上端面的距离为5mm~10cm。所述的加氧进风管的两端口中心点相错设置,加氧进风管的出风口与炉膛相通,加氧进风管的进风口穿过炉体和水套下垂于外套加层外端,加氧进风管内设有风门,风门通过风门轴横向轴设在加氧进风管内,风门轴的下部的风门上设有使风门呈垂直分布的配重块。所述的风门启闭加氧进风管管内空间。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在炉体内炉膛的周边设有加氧进风管的结构,为炉膛内煤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煤能充分燃烧,具有结构简单,能加固水套段炉体,制作成本和售价低,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和热利用率高的优点。本发明可在不外泄炉体内热量的情况下实现向炉内供氧。本发明比传统的锅炉可节省煤60%,无烟和灰尘排放,不污染环境,热利用率高提高8%,使用安全可靠,使用寿命延长7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加氧进风管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加氧进风管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本发明的设计主要在炉体的下部炉膛的部位,因此炉体上部省略。一种炉膛补氧装置,由炉体2、炉门6、水套3、出灰室8、支撑底座7和炉箅9所组成。炉箅下端的炉体内形成出灰室,炉门前端的出灰室设有炉门。
本发明在炉体内炉膛1的周边设有一个与外相通的加氧进风管4。该加氧进风管位于与炉门对应边的炉膛内周边上,这样该加氧进风管与炉门配合可共同完成对炉膛内煤层的供氧。
所述的加氧进风管位于炉膛底部的炉箅上端,加氧进风管底部与炉箅上端面的距离为5mm~10cm。通常加氧进风管出风口的顶端高度应位于炉膛内炉箅上端的煤层内,以有效对燃烧的煤层的燃煤供氧。
所述的加氧进风管的两端口中心点相错设置,加氧进风管的出风口与炉膛相通,加氧进风管的进风口穿过炉体和水套下垂于外套加层5外端,加氧进风管内设有风门41,风门通过风门轴42横向轴设在加氧进风管内,风门轴的下部的风门上设有使风门呈垂直分布的配重块43。所述的风门启闭加氧进风管管内空间。加氧进风管的出风口与炉膛相通,加氧进风管的进风口穿过炉体和水套下垂于外套加层外端,使加氧进风管的进风口向下垂,且低于加氧进风管的出风口,进风口段的加氧进风管形成一个由下向上的进风管道,形成抽风效应,能有效对燃烧的煤层的燃煤供氧,同时防止炉膛内热量不外泄。
由加氧进风管穿过水套段的炉体和外套加层时其围边互焊固定,加氧进风管还能起到支撑固定炉体和外套加层的作用,可有效防止炉体和外套加层外涨造成炉体损坏的不足,大幅度延长了炉体寿命。上述结构适用炉体直径较小的锅炉或水暖炉具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军,未经吴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65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