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7884.5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4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菊地修一;目黑文仁;畑山佳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4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薄型线圈,详细来说,涉及卷绕终端侧的绕组及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的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将卷绕始端及卷绕终端分别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领的线圈的卷绕方法,通常已知有α绕组法。该卷绕方法如专利文献1所示,绕组两端的中央附近充当卷轴,将卷绕始端侧及卷绕终端侧的各绕组分别沿相互反方向卷绕,从而能够形成卷绕始端及卷绕终端都向外侧引出的线圈。
另外,已知有将线圈的卷绕始端侧固定,将其卷绕终端侧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并从后面将卷绕始端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卷绕始端的绕组在卷绕线圈端面上爬行,其卷绕始端部侧绕组的引出线部分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厚度)增大了卷绕始端的绕组的线径量。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知有沿该卷绕线圈端面上的卷绕始端的引出线使该卷绕线圈端面凹陷的方法(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707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4975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线圈的情况下,由于卷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组相互反方向卷绕,且在彼此的交叉部,绕组成为两段层叠的形状,因此存在沿交叉部产生绕组的线径的两倍的高度部分的问题。而且,当线圈为空心线圈时,由于绕组为两段层叠的结构,因此线圈存在强度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α绕组的制造方法中,在使卷绕始端部及卷绕终端部的长度相互大致相同长度的状态分别卷绕的情况下,在卷绕成匝数多(绕组的长度长)的线圈时,必须增大旋转侧即飞轮11a、11b,从而绕线机自身成为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由于使卷绕线圈端面沿卷绕始端侧绕组的引出线凹陷,因此应力作用于线圈端面,有可能会产生绕组的皮膜损伤或断线等。而且,与使线圈端面凹陷的情况相对应地,会产生绕组在另一部位突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绕组的卷绕终端及卷绕始端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的线圈,其中,防止卷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组的交叉部的绕组高度比其他部分的绕组高度大幅升高的情况,且制造容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具备以下特征。
即,本发明涉及的线圈的由多根金属线构成的绕组的卷绕终端侧的绕组及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引出,所述线圈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一起卷绕,在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与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的交叉部分,使该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
另外,优选,将所述卷绕终端侧的绕组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以描绘曲线的方式将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向外周侧引出,所述交叉部分以随着朝向外周而偏离周向的方式配置而成。而且,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卷绕始端侧的绕组被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在线圈端面上以描绘曲线的方式引领整数圈后,向外周侧引出。
作为上述的“多根金属线”,除了在卷绕的阶段能够相互分离而在卷绕后通过热粘结等处理相互一体固定的金属线之外,也能够使用在卷绕的阶段已经一体固定的金属线(包含绞线)或在卷绕阶段相互稍扭绞的金属线等。
另外,上述的“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及“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表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为横向变长。
此外,作为“多根金属线沿纵向层叠的状态”及“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的形态,是不改变多根金属线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将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形成为整体扭转90度的配列状态的形态(以下称为“扭转形态”)、或容许改变多根金属线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将多根金属线的排列状态沿纵向挤压而成为横向扁平的状态的形态(以下称为“挤扁形态”)。扭转形态在卷绕多根金属线的阶段中已经一体固定的情况下有效,挤扁形态在卷绕多根金属线的阶段中能够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有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由于将沿纵向层叠的多根金属线一起卷绕,且在卷绕终端侧绕组与卷绕始端侧绕组的交叉部分,使多根金属线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交叉部分的高度,而能够形成为与其他区域相同的高度。
另外,在一起卷绕多根时,能够起到表皮效果,而且,在使用上述α绕组法的情况下,具有能够不使绕线机大型化而容易卷绕的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未经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78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座机动调位机构
- 下一篇:通过改变重置振幅的PCM多层单元存储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