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黑肤肉鸡制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9145.X | 申请日: | 2010-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9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勤;胡耀东;刘益平;许峰;朱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7 | 分类号: | A01K67/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地址: | 62501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肉鸡 制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骨鸡的制种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黑肤肉鸡的制种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除考虑丰富的营养成分含量外,还对食品的风味、口感、色泽和滋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我国作为食肉的鸡只品种,除淘汰蛋用品种的老鸡外,主要为国外引进的“快、大”型肉用鸡和我国的地方土种鸡品种,前者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养殖户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食用方法以烤、烧、炒为宜。但是,随着市场与国际接轨和WTO的加入,其市场和前景将受到剧烈的冲击;我国的地方鸡种,最适宜我们的传统食用方法,色香味齐全,尤其一些优良地方鸡种(例如乌骨鸡)的滋补作用和药用效果具佳。但这些品种均未经过系统选育,生长速度慢、生产力低下、饲养成本偏高、产肉性能低下,导致市场售价高于其它鸡种,对饲养者和消费者都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也影响了该鸡种的发展规模。
四川山地乌骨鸡具有乌肤、乌肉、乌骨的特点,甚至有人认为皮肤颜色越深(越乌越黑)越有营养,所以四川的消费者特别偏爱黑皮肤的鸡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肤肉鸡的制种方法,该方法能够培育得到具有外观统一,胴体皮肤为黑色(乌色),生长速度快、生产力较高、产肉性能良好的黑肤肉鸡新品系。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黑肤肉鸡制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黑羽黑肤的天府乌骨鸡(四川山地乌骨鸡中的肉蛋兼用型,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天府乌骨鸡)以母系建系,单笼饲养,人工授精,按羽色纯繁扩群作为零世代;以黑羽系为选育目标,采用家系育种法进行纯系育种,得到黑肤高山型四川山地乌骨鸡及黑肤天府乌骨鸡;
2)以白洛克鸡为父本、步骤1)选育得到的黑肤天府乌骨鸡为母本进行杂交和回交,获得含75%以上天府乌骨鸡血源的群体,作为B1系;
3)以步骤1)选育得到的黑肤天府乌骨鸡为父本、以四川山地乌骨鸡中的高山型中的黑羽黑肤鸡为母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在天府乌骨鸡中导入25%高山型四川山地乌骨鸡血源,作为B2系;
4)以B1系为父本、B2系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黑肤肉鸡一世代选育群体,然后进行横交固定,封闭选育组建一世代核心群和基础群,然后采用家系育种法和正反反复选择法进行纯系育种,获得黑肤肉鸡新品系。
本发明的黑肤肉鸡制种方法,其还包括步骤5):将步骤4)获得的黑肤肉鸡新品系与高产型四川山地乌骨鸡杂交,组装生产配套系,纯繁扩群,得到产蛋量高的黑肤肉鸡品种。
四川山地乌骨鸡中的黑羽系一定是黑肤,这是四川山地乌骨鸡的特性,因此本发明中以黑羽系为选育目标,即可达到黑肤的育种目标。所述四川山地乌骨鸡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品系):1、高产型:四川山地乌骨鸡中以产蛋量为基础选育的品系;2、高山型:因四川多高山,但一般鸡在高山中生长缓慢且产蛋率低,因此特别培育出了适应于高山生长繁育的品系;3、肉蛋兼用型:四川山地乌骨鸡中产肉和产蛋都比较好的综合型,该品系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天府乌骨鸡。上述各品系四川山地乌骨鸡均已经商品化推广(川粮集团广汉种鸡厂),在四川本地普遍使用。
本发明的黑肤肉鸡制种方法,针对“四川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低下、遗传性能不稳定,但独具有肉质、风味、营养和滋补作用好的特点,拟定了如下育种方案:
1、对四川山地乌骨鸡选育的同时,选择组建黑肤肉鸡选育基础群,按家系育种法进行选育,使其优良的特征特性进一步稳定,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实施控制一定近交系数的近亲交配,在保证羽色和肤色纯度的前提下,着重选择产蛋性能,剔除抱性(抱窝的习性);
2、同期进行生产性能测定,杂交组合配合力测定和遗传性状研究,肉质性状研究测定;
3、适当导入一定比例的其它鸡种血源,加速生产性能和羽色纯度的选择进度,同时提高生活力;通过对杂交效果的分析,确定导入血源的比例和鸡只品种;
4、应用实验室生物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实施常规育种,以期较快地培育出外貌一致、性能稳定的乌骨鸡新品种。
根据上述育种方案,本发明的黑肤肉鸡制种方法的具体路线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1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