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后横梁连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9650.4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2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5/00 | 分类号: | B60D5/00;B62D5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2239 | 代理人: | 安纪平 |
地址: | 215211 江苏省吴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接 车底 系统 横梁 连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铰接客车底盘铰接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后横梁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
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等组成,其中底盘铰接系统包括转盘轴承、前架、后架以及阻尼系统等,前架通过前横梁与铰接车前车厢固定连接,后架通过后横梁与铰接车后车厢固定连接,现有技术中,为了减轻后横梁质量,往往将后横梁制成钣金件结构,后架和后车厢通过后横梁焊接连接,由于钣金件结构,连接强度较差,而作为后架和后车厢的连接件,后横梁的连接刚度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同时由于结构较复杂,安装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连接刚度较强、使用寿命长,且使用方便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后横梁连接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后横梁连接机构,用于连接铰接车后车厢和铰接系统中的后架,所述后横梁连接机构由后横梁组件构成,所述后横梁组件包括加强部和焊接在所述加强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加强部内设置若干螺孔。
较佳地,所述加强部内设置线束孔,便于线束安装。
较佳地,所述加强部内设置若干减轻孔。
更加地,所述加强部包含设置在其两端的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为管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安装部外侧;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台阶部外侧,并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焊接连接,安装方便,便于批量成产。
更佳地,所述加强部一体铸造成型,增强连接刚度。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后横梁连接机构连接刚度强,使用寿命长;2,安装方便易于生产;3,穿线孔设置便于铰接系统中的线束、管路等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后横梁组件优选实施例立体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中后横梁组件优选实施例立体图二
图3是本发明后横梁组件中加强部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中后横梁组件实施例二立体图
图5是使用本发明的铰接系统中后架立体图
图6是使用本发明的铰接系统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后横梁连接机构由后横梁组件1构成,用于连接铰接车铰接系统中的后架10和铰接车后车厢(图中未示出),所述后架10与所述后横梁组件1通过螺栓15连接,所述后横梁组件1与所述后车箱焊接连接,其中后横梁组件1包括加强部2和焊接在所述加强部2两端的连接部3,所述加强部2内设置若干螺孔4,所述加强部2内设置线束孔6,所述线束孔6的两侧对称设置若干减轻孔5,所述加强部2铸造成型,所述线束孔6用于铰接系统中线束的穿过,所述减轻孔5为盲孔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后横梁组件1的重量而又不影响加强部2的刚度。
较佳地,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加强部2包含两个安装部16,所述两个安装部16分别位于所述加强部2的两端,所述每个安装部16包括第一台阶面17和第二台阶面18,所述连接部3为钣金件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左右连接部3分别套设在所述两个安装部16的第一台阶部17外侧,并与所述第二台阶部18焊接连接。
如图6所示,所述后横梁组件1通过螺栓15与铰接系统后架10固定连接,图1、图2及图3是本优选实施例,所述加强部2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线束孔6,所述线束孔6两侧各设置一个减轻孔5,所述加强部2形成四个加强连接部7,所述每个加强连接部设置六个螺孔4。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立体图,加强部2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线束孔6,所述线束孔6两侧各设置两个减轻孔5,所述加强部2形成六个加强连接部7,所述每个加强连接部设置三个螺孔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6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