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9847.8 | 申请日: | 201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1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门胁荣一;中野一行;川人俊夫;堂安治;南云由纪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71/00 | 分类号: | D05B71/00;D05B5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针杆排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剩余量返回缝纫机底部的储油器的针杆排油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已知通过与主轴的旋转连动而进行吸引动作的排油管将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剩余量返回缝纫机底部的储油器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针杆由固定在机架上的轴承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针杆下端的针与主轴的旋转连动而间歇贯通布料积载面。向针杆的供油自轴承上方进行,供给针杆的油通过针杆的上下移动等而浸入轴承内槽的筒状毛毡(第一吸油部件)。由此,轴承的滑动面被油润滑,剩余的油被从轴承下端的排油管吸引。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155986号公报(第2-3页、第2-5图)
但是,在以往的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中,以中低速驱动缝纫机时储存在轴承下端的油、即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剩余量不能由排油管充分吸引。当发生这样的现象,剩余的油始终滞留在轴承下端,针杆下的布料会被该油污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剩余量在轴承下端滞留的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其具有:固定在机架上并在针杆滑动面中腹的内槽中配置有第一吸油部件的轴承;连接在机架上并与主轴的旋转连动而进行吸引动作的排油管,将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油管返回缝纫机底部的储油器,其特征在于,在轴承的内槽及机壳穿透设有与该内槽及机壳连通的释放孔,在该释放孔的出口连接排油管。
另外,所述释放孔由从轴承的内槽向右方水平延伸的第一通路、与第一通路连通并面前上扬地倾斜的第二通路、与第二通路连通并具有排油管连接用的出口的第三通路构成。另外,在所述释放孔的第一通路中配置第二吸油部件,该吸油部件连接在第一吸油部件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轴承的内槽及机壳穿透设有与该内槽及机壳连通的释放孔,在该释放孔的出口连接排油管,所以供给针杆的润滑油的剩余量滞留在轴承下端之前由排油管吸引。另外,当释放孔由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第三通路构成时,能够使机架内部的配线整齐,不仅外观上,内观上也好看。另外,当在释放孔中配置第二吸油部件,将该吸油部件与第一吸油部件连接时,能够有助向排油管侧吸引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针杆排油装置的概要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适用于该装置的缝纫机针杆机构的部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轴承周边的要部(图1的A-A剖面)与排油管的关系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针杆
2轴承
2a内槽
15筒状毛毡(第一吸油部件)
16释放孔
16a第一通路
16b第二通路
16c第三通路
17杆状毛毡(第二吸油部件)
22排油管
25储油器
MH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针杆1如图1所示,由轴承2能够上下滑动地支承,轴承2由螺钉3固定在机壳MH上。机壳MH具有中空的主室和头部室,两室由分隔壁MW分隔。针杆1的上端经由销4连结在摆动轴5的腕部6上,由螺钉7安装在主轴S上的柱杆8经由销9连结在摆动轴5的动杆10上。另外,如图2所示,腕部6及动杆10分别由螺钉6a、10a固定在摆动轴5上。摆动轴5由固定在机架上的套管11A、11B支承,隔着套管11B配置的轴环12和E型止动环13限制摆动轴5向推力方向移动。另外,主轴S旋转时,摆动轴5的摆动腕6的先端做圆弧运动。通过腕部6的圆弧运动,针杆1沿着轴承2上下往复运动,安装在针杆1下端的针1a间歇贯通布料积载面MB。供油管14通过分隔壁MW延伸设置至主室以及头部室,从供油管14渗出的油同样地由位于头部室内的腕部6的圆弧运动而飞散。由此,头部室内的可动部件被油润滑,头部室内的剩余油在分隔壁MW等上传递,从回收口24返回缝纫机底部的储油器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未经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8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