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激光脉冲后向散射的水中目标尾迹探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0276.X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2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芳;韩彪;周少杰;孙艳玲;马琳;石顺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8/10 | 分类号: | G01V8/10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光 脉冲 散射 水中 目标 探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技术应用领域,涉及动态目标尾迹的探测,具体是一种对水中目标尾迹的后向散射探测系统及方法,可用于水面舰船跟踪、水下动态目标探测、水中兵器自导及水下航行器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防意识的日益增加,对海水中动态目标的探测和跟踪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水下探测方法除传统的声学探测方法外,还出现了红外探测方法、电磁探测方法和光学探测方法等。
声学探测,依据探测装置是否发射声信号分为主动声探测和被动声探测,依据探测客体是否为探测目标本身分为直接探测和尾迹探测。主动声探测是发射声信号,并接收探测目标或探测目标尾迹反射声信号的变化来探测目标。被动声探测方法,在直接探测时通过接收探测目标的各种噪声信号确定探测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直接探测是接收目标的各种噪声信号确定目标是否存在;声尾迹探测是通过测量海水声阻抗的变换确定目标尾迹是否存在。由于声探测装置体积庞大及主动声探测回波信号存在时间延迟,因而不能满足水中动态目标探测和水中兵器自导的要求。
红外探测,是利用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特性不同于周围水域,经红外探测设备接收和光电转换,成为可识别的图像来探测目标。红外探测依据探测目标处于水中的位置分为水面目标探测和水中目标探测。其中水面目标探测是通过对探测目标的运动造成的水表面红外辐射特性变化的检测来探测目标;水中目标探测是通过对探测目标的热尾迹的检测来探测目标。红外探测具有环境适应性好、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且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但这种技术目前只是在假设的理想条件下能适用,要建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型还需要继续研究。
电磁探测,由探测目标造成带电荷的海水流动形成磁场,这种磁场能量较小,但衰减较慢,通过检测磁场的存在来探测目标。电磁探测提出的较早,但是由于探测使用的电磁波在水中衰减较大,无法进行远距离探测,同时复杂的海洋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电磁探测尚未得到实际应用。
光学探测,是通过检测激光在目标尾迹中传输时激光光学特性的变化来达到对动态目标的探测与跟踪。光学探测具有波长远小于声波波长,激光速度高、方向性好、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比声学探测的距离远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光学探测依据目标尾迹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分为激光强度探测、激光散射特性探测和激光散射空间频谱探测。其中激光强度探测,是激光在目标尾迹中传输时,通过检测光强的变化来探测目标;激光散射探测,是激光在目标尾迹中传输时,通过检测在不同散射角下散射光强的变化来探测目标;激光散射空间频谱探测,是激光在目标尾迹中传输时,通过对激光散射空间频谱的变化的检测来探测目标,参见【邓仲芳,刘继芳,李增荣,“利用后向散射光空间谱强度分布探测尾迹气泡的实验研究”,光子学报,2006】。由于水中气泡、杂质等对光波有强烈的吸收和散射,激光强度的波动较大,因此利用光强变化探测目标的方法精度较差,尚不能实用化。而利用光的散射特性探测目标的方法又会出现当目标尾迹中存在较少气泡或只存在紊流的情况下,无法对光散射空间频谱检测的问题,不能满足对探测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另外,利用光散射特性对目标尾迹进行探测时,根据散射信号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前向散射探测和后向散射探测,前向散射探测的信号来源是目标尾迹的前向散射光,后向散射探测的信号来源是目标尾迹的后向散射光。利用前向散射探测方法进行检测时,激光源和探测器位于待检测目标尾迹的两侧,现有的利用激光散射特性探测和激光散射空间频谱探测技术都属于这种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易于实现,但应用时探测装置必须行进在目标尾迹中,因此对于水面舰船跟踪、水下动态目标探测、水中兵器自导及水下航行器等实际应用而言,这种方法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光学探测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激光脉冲后向散射特征变化的水中动态目标尾迹探测系统及方法,以实现对水面远距离目标和水下目标的后向散射探测,提高目标尾迹探测的精度和检测距离,增强目标尾迹探测的实用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技术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02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能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保持电空转辙机内部压力开关性能稳定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