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置节点参数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010293300.5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3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奚进;陈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4 | 分类号: | H04W40/24;H04W76/00;H04W9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蒋雅洁;迟姗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置 节点 参数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接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配置节点参数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讯系统主要由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共同组成,无线接入网负责提供无线连接,使终端一级一级地汇接到核心网中。而核心网,也叫骨干网,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以及各接入网连接在一起,对终端的业务接续、计费,移动性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例如,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由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与核心网(CN,Core Network)共同构成,其具体的网络架构参见图1所示,UTRAN中包含有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Network Controller)、以及各RNC所控制的基站(Node B)。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由演进型UTRAN(E-UTRAN,Evolved UTRAN)与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共同组成,其网络架构如参见图2所示,E-UTRAN中包含基站(eNB),各eN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B与EPC之间通过S1接口连接。
对于各接入网中的节点,如UTRAN中的RNC、E-UTRAN中的eNB,需要通过操作管理维护(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系统对其进行日常网络和业务的分析、预测、规划和配置,以及对其所在网络及其所使用的业务进行测试和故障管理。尤其是,各接入节点的初始参数配置及更新,是其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在传统的无线通讯系统中,无线接入节点,如上述的RNC、以及eNB,其初始参数配置及更新均采用静态部署的方式。具体地,由运营商对无线参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优化,并通过位于核心网的OAM系统将优化后的无线参数配置/更新到无线接入节点,使各无线接入节点可以在信号覆盖、用户容量及小区间干扰等参数上获得最佳性能。
然而,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技术场景要求接入节点动态部署的,在部分场景下接入节点甚至是由用户自己部署的。为了对动态部署的接入节点加以控制,往往会将接入节点通过上级静态接入节点连入核心网,形成一种层次结构(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的接入网系统,例如家庭基站系统、中继系统等。
家庭基站是一种小型、低功率的基站,部署在家庭及办公室等室内场所,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高的业务速率并降低使用高速率服务所需要的费用,同时弥补已有分布式蜂窝无线通信系统覆盖的不足。家庭基站的优点是实惠、便捷、低功率输出、即插即用等。在家庭基站系统中,家庭基站用户通过家庭基站接入网(H(e)NB AN,Home(e)NodeB Access Network)连接到核心网网络。如图3所示,UMTS系统的CN下连接HNB AN,LTE系统的EPC下连接HeNB AN,其中,H(e)NB AN由家庭基站(H(e)NB)和家庭基站网关(H(e)NBGW)共同组成,H(e)NB GW在UMTS系统中为必选网元,在LTE系统中为可选网元。UMTS系统中HNB与HNB GW之间为新增Iuh接口,HNB GW与CN之间为正常的Iu接口。LTE系统中HeNB、HeNB GW以及EPC之间都为S1接口。家庭基站管理系统(H(e)MS)(图3中未示)对家庭基站进行运行维护管理,根据运营商要求配置和控制家庭基站,最主要为H(e)NB实现配置管理功能,其中,包括位置信息的核实、为H(e)NB进行参数配置,主要涉及到核心网侧的参数配置、接入网侧的参数配置以及射频参数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33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