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β-甘露聚糖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297135.0 申请日: 2010-09-29
公开(公告)号: CN102433267A 公开(公告)日: 2012-05-02
发明(设计)人: 马延和;朱泰承;游丽金;李寅;薛燕芬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9 分类号: C12N1/19;C12N15/56;C12N9/42;C12N15/63;C12R1/84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地址: 1001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制备 甘露 聚糖 方法 专用 菌株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制备β-甘露聚糖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

背景技术

β-甘露聚糖酶(β-1,4-D-mannan mannohydrolase;EC31211178)是一类降解甘露聚糖、葡萄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半乳葡萄甘露聚糖的主链β-1,4-D-甘露吡喃糖的酶,它在利用现存在于一些植物如干椰子肉的胚乳、象牙棕榈树的坚果、瓜尔豆、洋槐、咖啡树以及魔芋的块茎中的各种β-甘露聚糖有着潜在的重要性。国内外现主要用于造纸工业纸浆的漂白、油井的破胶、降解植物胶生产低聚糖用作双歧杆菌促生长因子,防病抗衰老的保健食品以及饲料工业中作为抗营养因子。

β-甘露聚糖酶按其最适pH值的不同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其中碱性β-甘露聚糖酶是指在碱性条件下催化活力最高的β-甘露聚糖酶,其研究相对较晚,发现主要由嗜碱芽孢杆菌产生,某些地衣芽孢杆菌也产生碱性β-甘露聚糖酶,如杨文博等报道了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27,其最适pH值为9.0。一般情况下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等产生中性β-甘露聚糖酶,而霉菌产生酸性β-甘露聚糖酶。第一个碱性甘露聚糖酶由Akino等发现。马延和等于1991报道了嗜碱芽孢杆菌N16-5的三个胞外碱性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并于2004年报道了其中一种嗜碱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序列。Takeda等于2004年发现了芽孢杆菌属的一个菌株JAMB-602产碱性甘露聚糖酶,此酶属于GH家族5,最适pH为9。目前所发现的嗜碱甘露聚糖酶的最适pH值最高为10,由Takeda等于2004年报道。

碱性β-甘露聚糖酶不仅可以生产用作双歧杆菌促生长因子的低聚糖,而且在需碱性环境的纸浆漂白等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到目前为止,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制备仍旧是限制其工业应用的瓶颈,前人的报道中无论是使用碱性β-甘露聚糖酶的原产菌株还是使用重组菌株生产,其产量都比较低。

马延和等于1991报道了嗜碱芽孢杆菌N16-5的三个胞外碱性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并于2004年报道了其中一种嗜碱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序列,其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如SEQ ID NO:1中第7-1407位所示。

PTM1溶液:将Cu SO4·5H2O 6g,KI 0.08g,MnSO4 2.68g,H3BO3 0.02g,Na2MoO4·2H2O 0.2g,ZnSO4·7H2O 20g,FeSO4·7H2O 65g,CoCl2·6H2O 0.916,H2SO45mL,生物素0.2g混合,用水定容至1升,得到PTM1溶液。

每1升BMGY液体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8克-12克或10克酵母提取物、18克-22克或20克蛋白胨、12克-15克或13.4克YNB、3×10-4克-5×10-4克或4×10-4克生物素和8克-12克或10克甘油溶于水中,用水定容至1升,得到BMGY液体培养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组菌。

本发明所提供的重组菌,是将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导入出发菌株,得到的重组菌;所述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中第7-1407位核苷酸所示。

上述重组菌中,所述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是通过重组载体导入出发菌株的;所述重组载体为如下(1)或(2)或(3)所示:

(1)将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插入pAO815alpha的XhoI和EcoRI酶切位点间,得到的重组载体,记作pAOα-1sman;其中,XhoI酶切位点位于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的5′端上游,EcoRI酶切位点位于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的3′端下游;

(2)用BamHI/BglII双酶切pAOα-1sman,回收2932bp片段;用BamHI单酶切pAOα-1sman,回收载体大片段;将所述2932bp片段和所述载体大片段连接,得到的重组载体,记作pAOα-2sma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7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