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弯式波形钢腹板成型方法及专用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010300500.9 | 申请日: | 201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7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天明;陈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天明 |
主分类号: | B21D5/06 | 分类号: | B21D5/06;B21D37/10;B21D37/12;B21D37/14;B21D37/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1201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 波形 腹板 成型 方法 专用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剪力墙和隧道 钢筋混凝土支护工程的各种波形钢腹板的成型制造方法及专用模具,尤其涉及 折弯式波形钢腹板成型方法及专用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波形钢腹板折弯式成型技术其关键部位:内模与外模仅采用了一定 半径的模具,使得波形钢腹板成型功率要求大,反弹差异大,如庄添财申请的 专利号为200820041263.7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为2008年08月11日,公 告日为2009年08月19日,公告号为CN201291256,名称为异形板折弯机, 包括并排设置于操作台并能对固定于该操作台上异形板分别同向折弯的第一 折弯机构和第二折弯机构,该第一折弯机构具有夹紧该异形板的第一夹紧模和 能对该异形板折弯的第一折弯模,该第二折弯机构也具有夹紧该异形板的第二 夹紧模和能对该异形板折弯的第二折弯模,该第一折弯模和第二折弯模沿垂直 于异形板方向同向设置于该操作台,该实用新型专利虽然也能压制波形钢腹 板,但是压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的对钢板进行翻转定位,制造效率低,而 一般的波形钢腹板折弯机只有一个压头,波形钢腹板一次性加压成型,因此这 样生产出的波形钢腹板在弯折部位的具有容易开裂,成型的产品精度差,给波 形钢腹的结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波形钢腹板的生产效率低,成品的质量差等缺点, 提供了一种制作精度容易控制的,采用三个压头先后进行压制,使得压力机功 率配置较小的折弯式波形钢腹板成型方法及专用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折弯式波形钢腹板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经翻样裁切好的钢板,按转角拐点放入模具内;
b.中压力机加载,中压力机推动中压头对钢板实施第一次折弯;
c.同时,中压头与下模具上的压敏电阻对钢板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当钢 板的受力到设定范围内时,即钢板成型到指定形状时,压敏电阻将数据传送至 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中压力机停止加载,开始保压;
d.控制中心控制中压力机停止加载,开始保压同时,控制中心控制右压力 机与左压力机开始加载,右压头与左压头对钢板进行第二次折弯;
e.同时,右压头与左压头以及下模具上的压敏电阻对钢板的受力情况进行 监测,当钢板的受力到设定范围内时,即钢板成型到指定形状时,压敏电阻将 数据传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右压力机与左压力机停止加载,开始保压;
f.通过60-600秒的保压时间后,控制中心控制中压力机、右压力机、左 压力机进行卸载;
g.经后续焊接、制作、抛丸,折弯后的钢板即波形钢腹板的转角开始反弹,达 到设计要求形状的精度。
将经翻样裁切好的钢板,按转角拐点放置在基座与压力机之间专用模具 内;中压力机加载,中压力机推动中压头对钢板实施第一次折弯;同时,中 压头与下模具上的压敏电阻对钢板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当钢板的受力到设定 范围内时,即钢板成型到指定形状时,压敏电阻将数据传送致控制中心,控制 中心控制中压力机停止加载,开始保压;控制中心控制中压力机停止加载,开 始保压同时,控制中心控制右压力机与左压力机开始加载,右压头与左压头对 钢板进行第二次折弯;同时,右压头与左压头以及下模具上的压敏电阻对钢 板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当钢板的受力到设定范围内时,即钢板成型到指定形 状时,压敏电阻将数据传送致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右压力机与左压力机停 止加载,开始保压;通过60~600秒的保压时间后,控制中心控制中压力机、 右压力机、左压力机进行卸载;经后续焊接、制作、抛丸,折弯后的钢板即波 形钢腹板的转角开始反弹,达到设计要求形状的精度。通过这样的工艺使波形 钢腹板的加工简洁易行、质量与精度都得到了保证并使钢板成型的曲线降到最 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天明,未经孙天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0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