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镁高铁碱性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0494.1 | 申请日: | 2010-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7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雅静;李先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先兰 |
主分类号: | H01M10/24 | 分类号: | H01M10/24;H01M4/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28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镁高铁 碱性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池,特别是高铁碱性电池。
背景技术
高铁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时,该电极反应为三电子反应,电池的电势以及能量都比传统的锌锰电池高。而且这种材料价格低廉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受到电化学界的广泛注意。
高铁酸盐物质在电池反应中可以得到3个电子,所以有相对较高的容量。高铁酸锂的理论容量高达601Ah/kg。高铁酸钡的理论容量也有313Ah/kg。而MnO2的容量为308Ah/kg。以高铁酸盐为正极材料取代商业锌锰电池中的MnO2即可组成高铁一次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MFeO4+3/2Zn→1/2Fe2O3+1/2ZnO+MznO2
在高铁电池中,可作为电池负极的材料也很多,包括锌、铝、铁、镉和镁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铁电池有高铁和锂铁两种,高铁电池是以合成稳定的高铁酸盐(K2FeO4、BaFeO4等),可作为高铁电池的正极材料来制作能量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绿色无污染。高铁酸盐放电后的产物为FeOOH或Fe2O3-H2O,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不需要回收。由于高铁酸盐导电性能特点,现有技术的高铁电池还存在不够成熟的不足,尚未广泛生产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以及高铁电池的正极材料,而高铁酸盐的可溶性比较差,其高铁酸盐为正极材料的化学电源的水溶液体系只能是浓的强碱水溶液的特性;提出一种镁高铁碱性电池。
本发明的镁高铁碱性电池,包括外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碱性电解液以及置于正负极之间的隔膜;负极材料为镁负极,电解液为6-9mol/L的NaOH或KOH水溶液,其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电解液:6-9mol/L的NaOH或KOH水溶液为10-15%,正极材料为85-90%,辅助材料粘合剂为0-3%;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以重量百分比计,由95-99.5%的高铁酸盐与0.5-5%的二硼化镁或其衍生化合物构成。所述高铁酸盐可选用常规K2FeO4、常规BaFeO4、常规K2FeO4和常规BaFeO4的高铁酸盐混合物、常规高铁酸盐和纳米高铁酸盐的混合物的其中之一;所述常规高铁酸盐和述纳米高铁酸盐混合物,其中纳米高铁酸盐为BaFeO4或K2FeO4或BaFeO4和K2FeO4混合物的纳米材料之一。所述二硼化镁或二硼化镁的衍生化合物选用纳米级物料更好。所述二硼化镁或二硼化镁的衍生化合物为超导体二硼化镁或二硼化镁的衍生化合物材料。所述二硼化镁或二硼化镁的衍生化合物为超导体纳米级物料。所述二硼化镁衍生化合物选用超导体Bi-Sr-Ca-Cu-O化合物可获最好效果。所述二硼化镁衍生化合物为超导体Bi-Sr-Ca-Cu-O化合物的纳米级物料。
所述镁负极为现有技术碱性电池的镁负极配方和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镁高铁碱性电池,开路电压在1.6V-1.65V,工作电压在1.2V-1.5V,比现有技术的一次电池高0.1-0.15V,而且放电平稳、无污染、安全、性能优良,85%以上的放电时间在1.2-1.5V。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1——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图
图中:金属顶帽(1),塑料套筒(2),负极(3),钢壳(4),金属外套(5),隔离层(6),正极材料环(7),负极集流拄(8),塑料底(9),金属底盖绝缘垫圈(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镁高铁碱性电池,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原料、产品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镁高铁碱性电池,其电池结构与现有技术的一样,如图1所示,由金属顶帽(1),塑料套筒(2),负极(3),钢壳(4),金属外套(5),隔离层(6),正极材料环(7),负极集流拄(8),塑料底(9),金属底盖绝缘垫圈(10)组合构成。
本发明的镁高铁碱性电池,其电池制造工艺流程与现有技术的一样,如图2(工艺流程图)所示。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先兰,未经李先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04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