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0570.9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6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00 | 分类号: | A62B1/00;B63C9/0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胡东升 |
地址: | 23003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负 紧急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生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在受到强烈冲击的紧急情况下或落水时能够保护使用者减缓伤害,从而起到救生作用的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空紧急救生装备往往采用缓降钢索或滑降方式,在使用前需要耗费较长的准备时间,且有固定的位置,在紧急情况下,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由于环境慌乱,使用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冷静的按照设备的要求操作,从而不仅会耽误最佳的逃生时机,还有可能给使用者造成更大的身体伤害。
水面紧急救生装备中,最常见的就是救生筏和救生衣。救生筏不能抵抗水面的大风浪,且在激流中也容易倾覆,造成使用者落水。救生衣使用者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也容易导致出现脱水等危险,从而威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长期以来,高空紧急救生装备和水面紧急救生装备一直没有更好的革新。能同时用于两种紧急环境下的有效救生装备更是前所未有。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不仅解决了高空紧急救生装备和水上紧急救生装备的上述缺点,还成为能够同时应用于这两种紧急救生环境的装备。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包括中空的非闭合式球形气囊以及处于所述气囊内腔的供气装置,所述供气装置通过气囊内壁的充气嘴向所述气囊的夹层充气,在气囊体上开设有多个将气囊内腔与外界相通的透气孔。
所述供气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高压储气瓶,所述高压储气瓶通过管路与气囊的充气嘴相连,在所述管路上设有气压表及控制阀门。
所述高压储气瓶并列设置为两个,两高压储气瓶通过并联管路与气囊的充气嘴相连,在所述并联管路的一条支路上设置有机械阀门;另一条支路上设置有电控阀门。
所述气囊的夹层内分割为多个独立的气室,每两个气室之间都具有单向阀连通,即各个气室相对于气囊的充气嘴来说气流方向都是非可逆的。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的气囊平时处于折叠状态,通过触发开关可以进入紧急救生状态。在紧急救生状态下,供气装置向气囊供气,使气囊夹层迅速充满气体成为中空的球体,把受保护者保护在内壳的空间里。在高空作业的环境下,可选择密度轻于空气的气体作为向气囊供气的气体源,从而在保护受保护对象的同时可以降低下降的速度,甚至悬停或飞升至空中。
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携带,可以用作紧急情况下的救生装备,广泛适用于高空作业、航海、探险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囊充气后非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气囊充气状态下的剖视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气囊的供气装置结构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气囊充气后闭合的外观图;图6为本发明气囊夹层内多个气室的连通结构图。
图中标号:1气囊,2供气装置,3充气嘴,4透气孔,5夹层,6高压储气瓶,7气压表,8机械阀门,9电控阀门,10钢丝,11外壳,12导向管,13气室,14单向阀,15粘扣带,16电控开关,17导线,18控制电路板,19电池。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2,本实施例的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包括中空的非闭合式球形气囊1以及处于气囊内腔的供气装置2,供气装置通过气囊内壁的充气嘴3向气囊的夹层5内充气,在气囊体上开设有多个将气囊内腔与外界相通的透气孔4。
图3、4所示,所述供气装置2包括两个高压储气瓶6,高压储气瓶6通过管路与气囊的充气嘴3相连,在管路上设有气压表7及控制阀门。
具体设置中,高压储气瓶6并列设置为两个,两个高压储气瓶通过并联管路与气囊的充气嘴3相连,在并联管路的一条支路上设置有机械阀门8;另一条支路上设置有电控阀门9。机械阀门8的控制开关为钢丝10,在用于固定高压储气瓶6的外壳11上设置有钢丝导向管12,在外壳背负在人体上时,钢丝的端部延伸至外壳的下端侧部,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者操作,以最快的速度打开高压储气瓶向气囊内充气。
结合图5、6,气囊的夹层5内分割为多个独立的气室13,每两个气室之间都具有单向阀14连通,即各个气室相对于气囊的充气嘴来说气流都是非可逆的。充气时,图6中箭头方向所示,高压储气瓶经气囊的充气嘴向各个气室内充气,直至将气囊完全撑开再通过粘扣带15使气囊形成闭合的球体。
使用中,参见图1、5,气囊1折叠起来,安放在用于固定高压储气瓶6的外壳11上,在紧急救生状态下,使用者背负本救生装置,需要紧急救生时在开阔的空间(如高空、水面上)触发充气装置的阀门控制开关,可以拉扯与机械阀门8相连的钢丝10开启阀门,也可以开启电控阀门9的电控开关16。图3所示,电控开关通过导线17与控制电路板18连接,控制电路板18由电池19供电,无论机械阀门8或电控阀门9被打开后,高压储气瓶6向气囊充气。气囊在充气后由折叠状态快速成型为中空圆球,图1所示,气囊将使用者以及供气装置包裹在内腔中,气囊通过粘扣带的粘合形成一闭合的球体。充足气的气囊可以让使用者避免与坚硬物体碰撞,也能让使用者漂浮于水面上,从而能大大提高使用者的生存机会。在高空作业的应用环境下,可选择密度轻于空气的气体作为向气囊供气的气体,从而在保护受保护对象的同时可以降低下降的速度。在气囊体积比较大,低密度气体充足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悬停或飞升至空中,从而能更大限度的保护使用者。在气囊体上开设有多个将气囊内腔与外界相通的透气孔4,使得无论气囊处于任何角度,内腔与气囊外部间都能够连通,保证在内壳中的受保护者的呼吸畅通,同时也可作为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图6所示,气囊的夹层5内分割为多个独立的气室13,每两个气室之间都具有单向阀14连通,即各个气室相对于气囊的充气嘴来说气流的方向都是非可逆的,在任何一个甚至多个独立气室13破裂后不会导致其它气室漏气,本装置仍有足够的密闭气室能正常工作,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医科大学,未经安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05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输液器用防气泡三通结构
- 下一篇:靠背可通过棘齿调角的输液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