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1058.6 | 申请日: | 2010-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2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郭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生物 滋生 活性炭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滤池,属于流体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炭滤池是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最常用的处理设施。近年来由于河流水质恶化,水中有机物增多,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为红虫的大量滋生创造了条件,红虫游动性使得它们能穿透滤池,进入清水池。特别是刚孵化的幼虫直径仅80μm,对常规的滤池有可能穿透并进入清水池,就可能在清水池内进行二次繁殖或直接进入管网,并最终出现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直接威胁到饮用水的水质安全.这已成为目前城市供水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的水处理系统中主要采用以下物理防治和化学消毒方法消除红虫污染,但效果不理想,不彻底。
1.利用灯光驱蚊的方法防止蚊虫产卵
2.定期清洗清水池和天天清扫水池池壁、集水槽,保持水池的清洁
3.定期用高浓度的消毒液长时间浸泡运行的反应池、沉淀池、滤池及定期清洗反应池及在红虫爆发期间缩短排泥周期。
4.在水体中添加二氧化氯。能够抑制摇蚊卵的孵化,降低摇蚊幼虫成活率和羽化率,但对于高龄红虫的灭活效果差,且二氧化氯遇光易分解,利用率低,运行成本高,并且要求的运行条件高。
以上方法虽然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够彻底。有的需要活性炭滤池停止运行一段时间,有的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需要一种经济 低、安全、高效、彻底的系统来替代上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包含一个活性炭滤池和滤料层,还包含若干组紫外线辐射装置及其镇流器装置和电控制系统,紫外线辐射装置组设置在活性炭滤池中滤料层的上方,紫外线灯管浸在流体中。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体为如下特征:
1. 所述紫外线辐射装置分布于活性炭滤池中滤料层上方的四周。
2.紫外线辐射装置组遍布于活性炭滤池中滤料层的上方。
3.所述滤池的进流口设置在滤料层的上方靠近紫外线辐射装置组顶部的位置,出流口设置在滤料层的下方靠近滤池底部的位置。
4.所述紫外线辐射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个紫外线辐射装置组由若干个紫外灯模块组成,每个紫外灯模块包含若干支紫外线灯管。
5.接触池的顶部设置挡板,镇流器装置和电控制系统设置在活性炭滤池的上方。
采用此技术方案的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具有如下优点:
1.有效杀灭红虫,防止其透过滤料层进而流入清水池;
2.效率高,活性炭滤层利用率高,有效延长滤料的反冲洗周期;
3.有效防止活性炭滤池中的生物滋生,保证过滤效果;
4.安全、高效、低运行成本。无需添加二氧化氯或其他消毒剂等化学药品,降低运行成本和二次污染的风险,安全、高效、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的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的一个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1~2中,1为活性炭滤池,2为滤料层,3为紫外线辐射装置,301为紫外灯模块,302为紫外线灯管,4为清水渠,5为挡板,6为进流口,7为出流口,H为活性炭滤池中的水位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防止生物滋生的活性炭滤池,包含一个活性炭滤池1和滤料层2,还包含若干组紫外线辐射装置3及其镇流器装置和电控制系统,紫外线辐射装置组设置在活性炭滤池1中滤料层2的上方的四周,紫外线灯管302浸在流体中。所述活性炭滤池1的进流口6设置在滤料层2的上方靠近紫外线辐射装置组顶部的位置,出流口7设置在滤料层2的下方靠近滤池底部的位置,活性炭滤池的出水流入清水渠4。滤池的进流口6和出流口7可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
所述紫外线辐射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紫外线辐射装置组由若干个紫外灯模块301组成,每个紫外灯模块301包含若干支紫外线灯管302。紫外线灯管浸在流体中。实际应用中,可以视具体情况使紫外灯模块中的紫外线灯管为水平或竖直安装。
活性炭滤池1的顶部设置挡板5,镇流器装置和电控制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活性炭滤池1的上方或其他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10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